李邦珍


李邦珍

文章插图
李邦珍【李邦珍】李邦珍(1515~1593) , 明朝人士 , 字子怀 , 号同川 , 祖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现福建省莆田市)白马山前驿马村李家大楼 , 明洪武年间其祖迁居山东济南府肥城县(现山东省肥城市)石坞村 , 自幼聪慧 , 且在“惟善以为宝”的家风薰陶下 , 养成优良的品德 , 少时就读于肥城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禅师之屋 。
基本介绍中文名:李邦珍
别名:子怀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515
逝世日期:1593
主要成就:与肥城知县顾廷修共同编纂了首部《肥城县誌》
简介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 , 位列三甲第七名 , 赐“同进士出身” , 任职于行人司(正九品) , 后在山西等地任职 , 为人正直 , 为政清廉 。嘉靖后期进入都察院任监察御史(正七品) , 先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 , 功绩昭着 ,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 , 升授“文林郎”(正七品升授之阶) 。在福建任职期间 , 正值沿海频频遭遇倭寇侵略 , 李邦珍基于“赤心事上 , 忧国如家”的忠心 , 奋然曰:“遇变而通之谓才 , 临难不避之谓忠 , 贼在境上 , 讵可坐视而泥职守之常经邪?”虽为文职巡按 , 却勇于挑起武职重担 ,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冬 , 他举起抗倭大旗 , 担任防守台(州)、温(州)、福(州)、兴(化)和福宁中路等处的总兵 , 又上疏朝廷 , 请任戚继光为副总兵 , 合力一举重创倭寇 , 福建民众深感其德 , 在李邦珍离任时特赠《海狱澄清图卷》一幅 , 以表彰其平寇安边的丰功伟绩 。嘉靖末年任太僕寺少卿(正四品) 。1567年(隆庆元年) , 三月改任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正四品) , 十一月改任大理寺左少卿(正四品) , 升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升授之阶);1567年(隆庆二年)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 兼任河南巡抚 , 期间秉公执法 , 廉洁为官 , 百姓曾为其立生祠以示纪念 。1573年(万曆元年) , 被明神宗任命为“提督操江” 。万曆初年 , 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 。1575年(万曆三年) , 60岁的李邦珍致仕故里 , 回到肥城后携子女迁居较场屯附近 , 将少时读书处改建为“同川书院” , 聚集亲友和子孙讲学授业 , 众学子多有成名者 , 书院曾有两名进士金榜题名 。书院内筑有聚乐堂、悠然台、环翠亭、甘霖池等胜景 , 现书院旧址被闢为军用库房 , 尚存李邦珍亲手栽植的一对龙凤柏 。1593年(万曆二十一年) , 李邦珍辞世 , 享年78岁 。为悼念其功绩 , 追封为“正奉大夫”(从二品加授之阶) , 明神宗御製祭文 , 并遣山东布政使左参政汪应蛟前来致祭文 。
李邦珍

文章插图
武夷山石刻李邦珍(公元1515-1593年) , 明代着名抗倭英雄 , 字子怀 , 号同川 , 肥城人 。李邦珍少时曾跟随城北牛山佛寺庇普禅师读书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 。他曾在山西、河南任职 , 为官清廉 , 一尘不染 。后任浙江道试用监察御史 , 因功绩卓着授为监察御史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 李邦珍任文林郎 。当时 , 正值倭寇在沿海骚扰 , 并多次攻陷莆阳城 , 大肆烧杀抢掠 , 百姓惶惶不安 。莆阳城离省城仅百余里 , “上下戒严 , 唇齿为惧” 。次年春 , 盘居在沿海的倭寇与新犯境的倭寇啸聚一起 , 妄图攻取新城 。当时 , 省城守军将士慌恐异常 , 丧失了战斗锐气 , 明成祖大怒 , 将巡抚大臣削职严办 。李邦珍奋然担负起武职重任 , 自任总兵 , 他训导将士说:“贼寇现已犯我国境 , 作为国家将士 , 难道能坐以待毙吗?”他十次上疏 , 要求援助 。朝廷派兵二万前往助战 , 并拨金二十万充作军饷 , 又疏请戚继光为副总兵 。戚继光率兵与倭寇激战 , 屡战屡胜 , 倭寇大部分被歼 , 余者从海路遁逃 , 解除了省城之围 。李邦珍为官以法办案 , 不徇私情 , 在位二十余年 , 两袖清风 , 卸任前官至正二品 。李邦珍六十一岁辞官告老还乡 。在家乡 , 他考查文献资料 , 了解风俗民情 , 首纂了《肥城县誌》(已佚) 。后来 , 他创建了“同川书院力” , 聚集亲戚及子孙授业讲学 。万曆二十一年(1593年) , 李邦珍下世 。为表彰他的功绩 , 皇帝亲制祭文 。今泰山经石峪南石崖有李邦珍于万曆六年(1576年)题写的“经正”二大字 , 字大三尺有余字型苍劲有力 。荣誉1572年(隆庆六年) , 尚在朝廷为官期间 , 他念桑梓之情 , 不辞劳苦 , 与肥城知县顾廷修共同编纂了首部《肥城县誌》 。回到故乡后还筹资修建了许多公共设施 , 曾与尹庭共同捐资 , 在肥城城内十字路口兴建了一座“四牌楼”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 , 由朱衡撰写、李邦珍诠订的《道南源委录十二卷》(杨一鹗建宁大儒书院刻本)已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现存于福建省图书馆 。武夷山云窝伏虎岩西南向有一处李邦珍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的题刻 , 全文:“大明嘉靖四十三年端阳日 , 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济南李邦珍同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南昌姜儆 , 访汪、刘二高士于此 。”泰山经石峪峪东石崖上的石刻“经正”大字为李邦珍于1578年(万曆六年)所题 , 并有注语 , 劝人弃释归儒 。(注:略早时期的代表人物:严嵩、徐阶 , 同时期的代表人物:海瑞、戚继光、张居正、高拱)(李邦珍后人李富强考证、辑录并撰写 , 待臻 。李富强 , 男 , 1982年生于山东肥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