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文章插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是一个汉语辞彙 , 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 , 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 , 后事之师 。”
基本介绍中文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外文名:Seeks to master
类别:语句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用法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近义·区分“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与“吃一堑 , 长一智”要区分开 , 后者指的是“受到一次挫折 , 便得到一次教训 , 增长一分才智 。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现状此俗语已被编入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北京教育考试院编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详见:语文 附录5 词语表(p49)典故晋出公年间 , 智伯是晋国的正卿 , 执掌晋国实际权力 。因在晋定公年间中行氏、范氏叛乱而国力大耗的晋国 , 在智伯的治理下 , 国力有所回升 。为了振兴晋国 , 重建霸业 , 智伯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 , 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 。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 , 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 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 , 你们呢?”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 , 自家的实力会下降 , 都不愿献出封邑 , 可是三家心不齐 , 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 , 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问赵襄子 , 赵襄子不答应 , 智伯回报晋出公 , 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赵襄子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 。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 。到了晋阳 , 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 。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 , 殿柱是用铜铸的 , 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 , 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 , 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智伯水淹 , 围困了整整三年 , 由于地面积水 , 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 , 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 , 很多人冻饿成病 , 但人们誓死不投降 。一天 , 张孟谈面见赵襄子 , 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 , 我準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 , 动员他们反戈联赵 , 共同消灭智伯 。”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 , 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 , 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 , 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 , 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 , 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 , 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 , 杀得智军四散逃窜 , 智伯被擒 。从此 , 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 , 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 。赵襄子急忙挽留 。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 , 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 , 正因为我的功劳大 , 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 , 所以才决心离开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 。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请你让我走吧 。”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 。张孟谈辞去官职 , 退还封地 , 隐居到负亲丘去 , 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 , 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作成语 , 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 , 以作后来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