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 二 )


武经七书

文章插图
武经七书相关图书《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 , 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着 , 普遍认为是后人依託 , 作者已不可考 。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此书在“道家”列“《太公》  , 二百三十七篇” , 其中《谋》八十一篇 , 《言》七十一篇 , 《兵》八十五篇;儒家类着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 , 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同也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 , 周文王师姜望撰 。”1972年4月 , 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 , 发现了大批竹简 , 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 , 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着作 , 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 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 。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 , 《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 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 , 18世纪传入欧洲 , 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三略》《三略》 , 原名《黄石公三略》 , 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兵书 , 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 。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 。《史记 。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 , 遭追捕 , 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 , 在这里遇见一位自称谷城山下黄石的老者 , 授其一部《太公兵法》 , 即《黄石公三略》 , 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 。张良得书 , 潜心研究 , 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 , 建立了西汉政权 。但据考证 , 《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 , 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 , 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 , 假託前人名义编纂而成 , 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 , 共3800余字 。与前代兵书不同 , 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 , 尤其侧重阐述政略 , 这是该书的一个显着特点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着 。《三略》的另一个特点 , 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 共引用了700余字 , 占全书的1/6强 。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李卫公问对》《李卫公问对》 , 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 。唐代着名军事家李靖撰 , 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 。此书有人怀疑是北宋阮逸伪作 , 因为此书在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没有记载 。此书多半为后人託名之作 。现存《李卫公问对》共三卷 , 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 一万余字 , 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九十八条次 。内容丰富 , 多联繫唐以前战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 , 参照历代兵家言论 , 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 , 阐述其军事思想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分别奇正 , 指画攻守 , 亦易主客 , 于兵家微言 , 时有所得” 。这一概括应该说是简明扼要的 。从现存的《李卫公问对》来看 , 该书主要表现了李靖如下几个方面的军事思想:一、“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 。李靖说 , 兵法“千章万句 , 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已” 。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 , 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 让敌人受制于己方 , 而不让己方受制于敌方 。李靖在书中提出的奇正、虚实、攻守等 , 都是为了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 。也可以说 , 李靖的整套战略战术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设计的 。客观地说 , 这种“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并非李靖的首创 , 在《孙子兵法》等兵书中都有反映 , 但都没有李靖强调得这幺突出 。二、奇正思想 。“奇”与“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对重要範畴 。。《李卫公问对》对这一问题的贡献和发展表现:首先是进一步充实了奇、正的内容 , 认为奇、正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例如 , 它认为 , 对敌进行政治声讨是正 , 进行军事打击是奇;公开出兵是正 , 奇袭是奇;主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是正 , 助攻方向或次要防御方向是奇;前进为正 , 后退为奇等等 。其次是提出了“正亦胜 , 奇亦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曾提出了“凡战者 , 以正合 , 以奇胜”的思想 , 而《李卫公问对》则认为 , 善于用兵的人 , 无处不是正 , 无处不是奇 。版本介绍《武经七书》颁行后 , 备受世人关注 。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战争、国防、建军、教学中的作用 , 注家蜂起 , 先后出现了几十种注释本 , 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注本 , 有宋朝施子美的《武经七书讲义》 , 明朝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的《武经开宗》 , 清朝朱塘的《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等 。这些注释本 , 对研究、学习《武经七书》 ,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可见 , 这七部兵书是何等重要 。《武经七书》颁行后 , 成为宋朝以来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 。南宋规定 , 武学(军事学校)的学生 , 必须学习兵法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 , 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 。《武经七书》宋刊本 , 曾被日本人买去;后来特别是17世纪以来 , 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翻译本和注解本 。《武经七书》中的头两部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 。可见《武经七书》在国外的影响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