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电影


印度尼西亚电影

文章插图
印度尼西亚电影【印度尼西亚电影】由于长期处在殖民统治下﹐印度尼西亚电影生产起步较晚 。20世纪20年代中期﹐始有荷兰人和华人资本的小电影公司出现﹐荷兰人所拍影片多模仿好莱坞情节片﹐华人所摄影片则多为侦探﹑神话和武侠类﹐且产量都不高 。1933年﹐印度尼西亚人巴什蒂亚尔?埃芬迪与中国人一起导演了第一部有声影片《安佳?达西玛》﹐1942~1945,电影业完全控制在侵略者日本手中,直到1948年,电影生产才开始恢复 。1963年发生政变后﹐影片产量减少 。但到1985年以后,印尼电影复兴 。
基本介绍中文名:印度尼西亚电影
外文名:Indonesian film
产生时间:1942~1945
出处:安佳?达西玛
发展历史二十年代自20年代末以来,荷兰人在印尼开始拍摄和放映一些影片 。据说第一部影片是由荷兰人克鲁格于1927年在万隆拍摄的,片名叫《忠心的猴子》,其内容是根据巽达地区的民间故事编写的 。此后每年生产2~3部影片,1929年生产了9部影片 。三十年代1933年﹐印度尼西亚人巴什蒂亚尔?埃芬迪与中国人一起导演了《安佳?达西玛》﹐这是印尼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影片﹐1934年﹐荷兰人M.弗兰肯在印尼自编自导了一部表现爪哇农村生活的半纪录性的影片《稻米之歌》﹐第一次起用印尼人担任演员 。这些影片为印尼民族电影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1937年﹐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是由华裔﹑荷兰裔印尼人联合导演﹐由印尼着名歌唱家鲁姬亚主演的《月光曲》 。同年﹐印尼人开始自己组织生产影片 。在日本人占领印度尼西亚的1940~1941年前,影片产量超过了15部 。四十年代日本占领时期(1942~1945)﹐电影业完全控制在侵略者手中﹐仅拍了4~5部影片 。其中﹐贝尔巴塔?沙里的《胡基安》和S.巴林狄赫导演的《我的梦》﹐被认为是具有印尼民族特色的影片 。印尼独立前﹐最有影响的电影公司是华裔郑锦熙父子的爪哇电影公司﹐它为印尼的电影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也摄製了一些受东南亚观众欢迎的影片﹐如《梭罗河之誓》﹑《一条手巾》等 。1945年﹐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同捲土重来的荷兰殖民军作战﹐电影生产几乎完全中断 。直到1948年﹐在临时首都日惹拍出了《铁古泰隆河之泪》(巴林狄赫和安德佳尔?阿斯马拉导演)之后﹐电影生产才开始恢复 。五十年代1950年﹐国家电影製片厂在万隆成立﹐它除自己生产纪录片和故事片外﹐也对私营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当时印尼共有4家私营公助公司﹕柏沙里公司﹑柏菲尔公司﹑飞鹰公司和金箭公司 。这时期﹐印尼有进步意义的影片是柯托特?苏卡迪导演的《残疾人》(1952)﹑巴斯基?埃芬迪导演的《归来》(1952)﹑伊斯梅尔?乌斯马导演的《不可饶恕的罪行》(1951)等 。在废除了与荷兰签订的林芽椰蒂协定之后﹐印尼摄製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查雅布拉纳》(1958﹐柯托特?苏卡迪导演)﹑《战士》(1959﹐伊斯梅尔?乌斯马导演)﹑《杜朗》(1961﹐巴赫迭?夏坚导演)﹑《小星》(1963﹐维姆?翁保合导演)等 。六十年代1963年发生政变后﹐影片产量减少 。为了保护本民族的电影﹐政府情报部设定了电影管理机构﹐向进口影片徵收税金﹐国产片产量逐年增加 。苏哈托政府上台后,设立了印尼全国电影委员会,加强对电影界的管理 。鼓励生产本国影片,限制进口影片,对进口影片收取高额的进口税 。1975年雅加达成立号称东南亚最大的印尼电影资料馆,收藏有国内外各种影片 。到60年代末﹐印尼电影在东南亚已有一定竞争能力 。七十年代70年代以来﹐印尼曾提出拍摄树立自己民族形像的影片﹐并于1979年设立国家电影委员会﹐参加管理影片生产﹑发行和人才培养等 。除了主流电影外,印度尼西亚在70年代开始了实验电影的製作,以印尼唯一的电影学院雅加达艺术学院(Institute Kesenian Jakarta)为中心,其中高托特·普拉考萨(Gotot Prakosa)被视为影响年轻一代电影人的实验电影先驱 。八十年代到80年代初﹐影片年产量一度达50多部 。但到1985年前后﹐年产量又降至10部左右 。这一段时间内重要导演有维姆?翁保合﹐其代表作是《妈妈》(1972)﹑《无辜的新嫁娘》(1974)﹑《情夫》(1975)﹔T.朱乃迪﹐代表作是《幻想破灭》(1973)﹔苏瓦尔迪?哈桑﹐代表作是《义子》(1974)﹑《绝望的泪》(1975)﹔堤古赫?卡拉西﹐代表作是《1828年11月》(1979)﹔阿米?普里约诺﹐代表作是《雅加达﹑雅加达》(1977)﹑《西堤?珀蒂威医生回到农村》(1980)等 。九十年代90年代初期,由于好莱坞及香港片的激烈竞争,印度尼西亚电影的数量明显下降了,电影製作一度中断 。在90年代末之前,多数印度尼西亚电影製片人只能创造低预算, B类电影 。由于缺乏智慧财产权保护,大量的盗版行为使电影製片人在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收支巨大损失 。自1992年以来,多数电影院喜欢放映美国人、香港和台湾电影 。低预算印度尼西亚电影只能在小影院,免费剧院,以及流动戏院进行放映,或通过录影送往电视台播放 。1998年之后,印尼电影业重新蓬勃发展 。1998年建立的雅加达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为更多年轻电影人的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为印尼电影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在2000年左右,视频录像成为一种成本不高的媒介,鼓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尝试电影製作 。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印尼年轻电影人在全球不同的电影节和博物馆中展示他们的作品,藉由独立电影,印尼电影得到了新的发展 。发展现状据印尼文化旅游部数据显示,印尼国产影片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05-2006年的33部,2007年53部,2008年87部,2009年达到了75部 。相反,在世界範围内正处于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在印尼却产生了例外 。这是由于雅加达以腐蚀印尼文化和葬送本国电影业为由,一直限制美国电影的进口 。自50年代美国电影在印尼经历了全盛期以来,印尼进口好莱坞片已从每年的200部跌至为去年的76部 。主要电影节雅加达国际电影节雅加达国际电影节是印尼主要电影节之一, 从1998年12月第一届开始,在每年的12月份举行 。每届雅加达国际电影节都有大量的印尼电影及其他国家电影参加展映 。印度尼西亚国际电影节印度尼西亚国际电影节的前身为在雅加达举办“印度尼西亚电影周”,最早举办时间为1955年,1960年和1967年,1973年正式改名为“印度尼西亚国际电影节”,并设立最高奖Citra奖 。1973年至1992年之间,每年举行一次 。但由于90年代的印尼电影市场极度下滑,一度中断 。2004年恢复为每年举办一次的国际电影节 。除Citra奖之外,电影节设定奖项如下: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录音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乐印尼影片出走/漫步者译名 出走/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