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 李好古

李好古(南宋词人)【南宋词人 李好古】李好古,南宋词人 。生平不详 。自署乡贡免解进士 。《阳春白雪》记载他字仲敏,下邽人 。唐圭璋认为,当年同名的诗人有四五人,不能判断其情况 。
基本介绍本名:李好古
字号:仲敏
所处时代:南宋
出生地:陕西渭南县东北
主要作品:《碎锦词》
职位:乡贡免解进士

人物经历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 。”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 。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 。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 。宋代名李好古者非止一人,这里指的是写《碎锦词》的李好古 。李好古对苏轼极为倾倒,曾说:“夜吹箫,朝问法,记坡仙 。祗今何许,当时三峡倒词源 。”(《水调歌头》《和金焦》)他的词以苏轼、辛弃疾为法,纵意抒写,风格雄豪,有些作品或感怆时事,或呼吁收复中原,言词激切,情绪昂扬,属于南宋爱国词中的佳篇 。较有代表性的如《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清平乐》“瓜州渡口”更向南宋统治集团大声疾呼道:“更愿诸公着意,休教忘了中原 。”少数写闲适之情的小令则以绮丽见长 。其词集《碎锦词》,有王鹏运《宋元三十一家词》本 。主要作品《江城子》原词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几兴亡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鉴赏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 。所以,南宋词人过其地时多有感怀之作 。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姜夔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不着力渲染敌人去后的残破,而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所以其立意就先高出众人一筹 。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 。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 。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 。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 。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 。”即仅仅是沙、草、天、路 。这些单调的景物,为我们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 。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徵着作者惆怅的心情 。“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 。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 。”(《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着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 。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 。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 。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 。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 。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 。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 。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谒金门》原词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鉴赏在诗词中常将春和雨以及花和雨联繫起来 。不过由于时间与气候的变化,有的风雨是送春归,有的风雨则是催春来 。而李好古的这首词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大概是属于催春来 。“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幺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 。“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 。这首词有的本子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来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飘泊之感 。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 。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预作好了铺奠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句话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 。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班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 。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词人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 。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的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 。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 。春日,多有“东风”,“旧巢无觅”,才有“东风”吹去“胡尘”盼想,前后照应,此外,词人兼用明快、严肃、含蓄、幽默的多种手法,浑然成篇,自成一格,更是它的独特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