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止关


人止关

文章插图
人止关【人止关】人止关,台湾地名,位于台14线74.47K,其行政区划隶属南投县仁爱乡,为埔里通往雾社必经之地 。当地因眉溪流经于仁爱桥至大观桥之河段形成峡谷,地势自成天险,故于清代令禁汉人上山止步之地而得名“人止关” 。日治初期,居住在人止关两侧崖壁上的原住民,为守护自己的领域,倚仗着天险而击退了日军,此役为史称“人止关之役” 。现今,人止关成为南投县境内一处旅游景点 。
基本介绍中文名:人止关
历史清领时期清雍正四年(1726年),水沙连事件发生后,清军前往镇压水沙连社,也将北港生番诱劝归顺,从此清政府治台版图不仅扩张到水沙连,也将斗戴、致雾、哆罗郎三社划入版图,根据研究指出是实际没有触及这一带 。清乾隆二年(1738年),致雾三社也被清政府收取番饷,即表示清政府管辖範围已经触及于此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政府解除番界(指埔里)禁令,同时于人止关设立番界,禁止汉人上山入内 。自此开始,人止关成为汉人与原住民的分野之地,任何交易都得透过平埔族噶哈巫(Kahabu)进行,原住民以物易物的方式取得食盐、铁器等日用品,埔里人则藉此可获得兽皮 。日治时期1895年,日本政府统治台湾,但雾社山区的原住民不知道台湾开始被日本政府统治,依然固守族人自己的传统领域,乃于1897年发生深堀事件 。1901年,由于台湾总督府沿用清政府的隘制度,在埔里蜈蚣侖开始设立隘勇线,并随即向雾社推进 。1902年4月29日,由中村中尉率领的埔里守备队在人止关与原注民之间爆发人止关之役,当时台湾总督府仍不知道雾社山区的原住民是哪一族群,事后经过调查才得知 。另有版本指出,杨南郡等人认为其事发的背景动机是因为赛德克族人向埔裏社办务署于1899年5月24日埋石立誓,允诺三年之内不会出草猎首 。1902年4月29日,誓约即将期满,近藤胜三郎担心猎首再现,于是埔里守备队决定先发制人,由中村中尉率队前往,因而爆发人止关之役 。散居于人止关两侧崖壁上与山间平缓的腹地有东眼(Tongan)、西坡(Sipo)、巴兰(Paran)、荷歌(Hogo)、洛罗富(Drodux)等五社,为守护族人自己的领域,主动建立起协防屏障,并倚仗着人止关的天险优势,击退了埔里守备队正规军,此役重挫台湾总督府统治势力,对雾社山区的原住民展开资源封锁政策 。1903年,台湾总督府为突破僵局,策划一场姊妹原事件(日本官方称为雾社蕃膺惩事件) 。1905年3月,在狮子头开始展开“埔里山麓隘勇线前进行动”,以试探性设立一连串向雾社推进 。由于受到姊妹原事件的冲击,资源困境、战力锐减的双重交迫下,该年11月1日举行和解式,使台湾总督府取得对东眼、西坡、巴兰、荷歌、洛罗富、塔卡南、卡奇克等七社的控制权 。1906年,佐久间左马太就任台湾总督后,随即以理蕃为首要的治台政策,开始实施五年理蕃计画,继续将隘勇线推向雾社 。由《雾社地区隘勇线推进图》可知,将隘勇线由埔里向东推进到雾社,其中由狮子头经过人止关到雾社,这一段的推进耗时3年 。1930年10月27日,雾社事件发生后,原有意将战线推向人止关,据李希圣在书中记载,认为是怕彼此联络不易,隔日便撤退,并直接撤守到马海濮溪的洞窟内 。地理形势人止关是埔里通往雾社、庐山的路上一处峡谷,位于埔雾公路大观桥至仁爱桥之间路段,为眉溪自上游流经于此遭遇坚硬的砂岩地质,溪水凿切出深壑陡直的峭壁,使河道两岸呈近乎垂直形态的峡谷地形,并在此可见到眉溪砂岩良好的地层剖面 。地质学家陈肇夏在调查埔里和雾社地区的地质,于1976年发表将该地层命名“眉溪砂岩”,其标準地点在眉溪沿埔里至雾社之间的埔雾公路 。自北端的兰阳溪于牛斗、土场一带开始向南延伸,厚度约200米,途经梨山则厚度约230米,直到人止关地带则已骤增至600米以上厚度,为整合于佳阳层以上的地层 。眉溪砂岩的岩性主要由层理良好的灰色细粒至粗粒坚硬砂岩和砂岩与黑色硬页岩的互层组成,夹有薄层炭质页岩 。根据研究,在人止关的眉溪砂岩上覆的庐山层底部砂质板岩中发现少量钙质超微化石,经鉴定是产于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年代 。2014年,根据媒体製作《护国土,别再恐龙》专访节目,由蔡智豪、杨国桢等人率采访人员前往人止关探勘得知,在仁爱桥上游的边坡已出现大面积的崩坍,并且继续在眉溪河道沿台14线往上游行走,可看到上游的水泥工程都饱受溪水侵蚀与边坡崩坍而严重破损 。由仁爱桥那一段峡谷一路向上游走来看到,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对比,上游河道满布水泥块及夹带崩塌的岩石,下游到仁爱桥的峡谷已因为崩塌带来很多岩石而堆积于河道上,如此景象使现场採访的采访人员指出,仁爱桥刚好正处于隘口,一旦上游出现地滑、山崩,堆积于河道上的土石便瞬间成为堰塞湖,后果可能就是将仁爱桥给堰塞湖淹没,或者是被堰塞湖溃决出来的大量溪水挟带崩塌的土石给沖断掉,最终会导致来往于埔里、雾社之间的台14线因此中断 。事实上,早在2012年6月就已有堰塞湖的纪录,因为眉溪在人止关这一段受到连日豪雨侵袭下,使溪水暴涨,北岸的边坡土石不断崩塌,最终形成长约800米,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堰塞湖,对下游的南丰村造成威胁,因此管制仁爱桥,并将南丰村民展开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