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何绍基诗作 山雨

山雨(晚清何绍基诗作)【晚清何绍基诗作 山雨】《山雨》是晚清诗人何绍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紧紧围绕“山雨”的题意,首联描写山中未雨之景,颔联写遇雨之景,颈联写雨中之景,尾联写雨后之景 。全诗用笔细腻,景象逼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山雨
创作年代:晚清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何绍基
作品出处:《东洲草堂诗集》
作品原文山雨短笠团团避树枝1,初凉天气野行宜2 。溪云到处自相聚3,山雨忽来人不知4 。马上衣巾任沾湿5,村边瓜豆也离披6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7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短笠团团:头上戴的圆圆的斗笠 。避树枝:山路上杂树丛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让 。2.初凉天气:初秋季节 。野行宜:适宜野外活动 。3.溪云:溪涧上空的云 。4.“山雨”句:我本以为雨还未到,突然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5.马上:主人公骑在马上 。6.离披:纷乱倾倒 。7.“新晴”二句: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 。白话译文一个个的斗笠在树林出没,人们在初凉的山野行走分外适宜 。溪涧上空的云雾填满了深山谷,山间乍下大雨行人尚不知 。骑马人的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但见雨过天晴山峰又层出,万条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新奇 。创作背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作者为贵州乡试主考官,此诗即赴任途中遇到山雨所作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贵州为山区,谚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晴天的雨说来就来,一忽儿可能又会放晴 。诗人用一支生龙活虎的笔,捕捉了“山雨”前后气候瞬息万变的景色,深得苏轼《有美堂暴雨》诗趣 。作者写途中遇雨,共分四层叙 。雨前天气很好,一点也没有雨意 。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 。这一层说明,“山雨”之来,确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来,溪上云雾四起,渐渐连成一片,行人只觉山光物态的迷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雨来的信号 。要在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鹹阳城东楼》),雨前的徵兆十分显着,贵州山区却全然不同,云雾恰起,阵雨就来了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 。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正因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没有準备雨具,只有一领遮头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湿了 。但反正遇上了,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看到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 。“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 。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 。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是这首写景诗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绪也为之一振 。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离披是一奇;而雨后的万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处”——山雨之兆,“万瀑齐飞”——山雨所成,来龙去脉,皆扣题面 。重心所在是写“山雨”,而非写雨霁 。“山雨”非川原如烟之雨——后者是绝不可见“万瀑齐飞”之奇观的 。本篇境界层出不穷,恰似张镃赞“诚斋体”所谓:“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及时追 。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 。”(《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何绍基这首诗亦得诚斋体之精髓 。名家点评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祖献《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全诗扣紧“山雨”题目,从未雨、遇雨、雨中和雨后等方面进行了描写 。描写景物用笔细腻,选材精当,皆从细微处着笔,表现出作者善于观察与捕捉变化中的事物 。平常之物,一经点染,便耐人寻味,并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故林惠常谓何绍基的诗“奇趣横生” 。张石洲(张穆)序谓何诗之高妙,在于“本色”,“本色者何,真而已矣,真者何,自写其性情而已 。”从这首写景诗看,何诗确具有真切而富于审美情趣的特色 。作者简介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道州(湖南道县)人 。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出任四川学政 。后因故罢官 。在山东、湖南、浙江等地书院讲学 。精国小 。为晚清宋诗派主要诗人 。有《东洲草堂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