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


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

文章插图
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海南坡鹿及其生态环境 。保护区内主要动物有海南坡鹿、海南兔、蟒、穿山甲、原鸡、海南山鹧鸪等 。邦溪地区是海南坡鹿的原生地 。
基本介绍中文名: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
建立时间:1976年10月
面积:357.8公顷
海拔:127-170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23~24℃
历史沿革1976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海南建省后,划归白沙县林业局领导,定编7人,1996年有工作人员10人 。保护区是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1976)177号批文建立的 。海南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自1521年有记载始,至1936年之前,全岛外围地带几乎都有坡鹿分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类生活圈扩展,坡鹿分布点缩减至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坡鹿仅残留不足30只,邻近灭绝边缘 。由此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稀世之宝” 。地理环境位置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邦溪镇,建立于1976年10月,面积357.8公顷,海拔127-170米之间 。距县城牙叉镇约53公里,距海南西线高速公路约2公里 。保护区东起浪那岭经供购岭、斗埋岭,折西经高岭、邦溪农场十队路转向南经望眉岭、什保曼,向北经珠碧江大湾与起点闭合 。气候保护区内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且强,旱季长,光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23~24℃,1月份平均气温16.9℃,7月份平均气温为28.3℃ 。极端低温3℃,极端高温37.5℃,年平均雨日为135.9天,降雨量为1417.8毫米 。5~10月份为雨季,雨季集中在8、9月份 。雨量占全年的85% 。年平均强风有3.1次,年平均风速达3.5米/秒 。因地处岛西北部受颱风影响较小 。土壤土壤为褐色砖红壤 。水文保护区北边有珠碧江流过,区内有两条小水溪,流集珠碧江 。动植物资源区内有维管束植物有101科、284属、374种,其中151种为坡鹿喜食植物,是坡鹿生殖繁衍的理想之地 。七十年代末尚有坡鹿群在境内生活,但至八十年代初,由于捕捉和滥杀全部灭绝 。九十年代初,海南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重新恢复,从东方大田野外捕捉了18头坡鹿回来训养 。经过13年来的努力,坡鹿已从原来18头增加到几百头 。保护物种海南坡鹿又称坡鹿, 是珍贵的热带鹿种, 仅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岛 。在分类地位上, 它是泽鹿的四个亚种之一 。其他三个亚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 如印度、缅甸、泰国等地 。坡鹿是濒危鹿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

文章插图
海南坡鹿坡鹿在鹿类家庭中属中等个头, 与梅花鹿体型大小相近, 头、颈、躯干及四肢长得十分均称, 显得矫健而清秀 。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体重可达100公斤,肩高可达1100毫米 。坡鹿的夏毛棕黄色, 背部毛色较深,体侧、四肢外侧毛色较浅 。自颊下、颈下至腹部及四肢内侧,毛色灰白或浅黄色 。坡鹿不像梅花鹿那样躯体遍布白斑,仅在棕褐色脊中线两侧各有一行排列较整齐的白色斑点 。此外,在后腿股部外侧有少许白斑 。尾很短,仅100~120毫米,很像马鹿尾 。但无臀斑, 尾背面与背、臀部毛色相同, 尾腹面及边缘生有白毛 。雄鹿体色棕褐或棕黑色,雌性毛色较浅,呈草黄或灰黄色 。初生的仔鹿全身白斑较显着 。坡鹿仅雄性具角,而且角型别具一格 。角的主干与眉枝从角基部呈钝角分开,眉枝向前伸出再稍向前上方弯曲 。主干先向后伸长,再向上向前弯曲,呈一个弯弓型 。整个角型似英文字母“C”,主干不分枝或仅有1~3个不等的短小分叉 。坡鹿分布于海南岛的山地外围,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平丘陵、台地的灌丛草地、稀树草原地带,坡鹿从不在山地活动 。因此, 海南坡鹿被当地民众称为“坡鹿”(当地民众称比较平的地方为“坡”), 意思是在平地上的鹿 。坡鹿十分机警,视觉和听觉都很灵敏, 善于发现较远或较隐蔽的目标 。能分辨出很细微的可疑声响 。一有情况马上抬头张望,有时会伴随高昂的警叫声,以示同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