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插图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河口、蒙自、箇旧四县(市),面积为43993hm2,其中核心区17379hm2,缓冲区14137 hm2,实验区12477 hm2 。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
1986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大围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云南省东南部
气候类型:湿润型的亚热带气候
占地面积:43993hm2
级别:国家级
设立时间:2001年6月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保护对象:蜂猴、云豹、苏铁、桫椤
历史沿革1986 年3 月20 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插图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意图1996年11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河口南溪的花鱼洞林区、小围山边境国防林区和屏边的钻天坡林区、大老柏箐林区,以及屏边、河口、箇旧、蒙自四县交界处的红河苏铁省级自然保护区全部纳入了大围山自然保护区 。2001年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大围山正式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位置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东经103°20′~104°03′,北纬22°35′~23°07′,跨屏边、河口、箇旧、蒙自四县(市)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回归线附近,受回归线高压的下降气流的控制,但气候类型仍是一种湿润型的亚热带气候,在保护区内更为湿润,年降水量均超过1500mm,河口达1777.7mm。其原因就是来源于海洋上的湿热气流,沿谷地或山坡上升前进的过程中形成大量降水,即使不是雨日,在海拔1400~1800m一带的非云雾带内,也经常大雾迷漫,大围山的东坡及东北坡最为明显,在保护区大门下方的垭口与大凹腰一带更为突出 。影响保护区的气流雨季为东南暖湿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因距北部湾距离较近,来自洋面暖湿气流沿东南敞开的河谷抵达本区,形成大量降水,整个雨季占全年降水的80%,形成高湿的夏半年;乾季降水量占全年的20%左右,但因乾季有浓雾的补偿,使区内终年湿度较大,年均相对湿度达85% 。区域範围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43993hm2,其中核心区17379hm2,缓冲区14137 hm2,实验区12477 hm2 。区内最高海拔2365m,最低海拔100m,海拔高差达2200多米 。保护区西北至东南走向,形状呈狭长形,地跨屏边、河口、蒙自、箇旧四县(市) 。其中,屏边县14496hm2,占保护区总面积33.0%;河口县2751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62.5%;箇旧市148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3.4%;蒙自县49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1.1% 。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文章插图
大围山云海保护对象①保护热带湿润雨林以及完整的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和现有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 。大围山是东南亚热带北缘的中山山地,在海拔超过2000m的範围内从热带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存在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②保护以苏铁、桫椤、望天树、龙脑香、伯乐树、毛坡垒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多种兰科植物,以及以蜂猴、云豹、黑熊、黑冠长臂猿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活化石苏铁植物,是现存地球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也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 。自然资源动物兽类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兽类82种,隶属9目、25种、55属 。兽类种数占云南兽类种数的29.5%,属中国珍稀保护兽类有25种 。其中,Ⅰ类保护动物8种,Ⅱ类保护动物17种,约占云南省分布的国家级珍稀保护兽类1/3,占中国保护兽类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