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语 秀才


汉语词语 秀才

文章插图
秀才(汉语词语)【汉语词语 秀才】秀才别称茂才 , 原指才之秀者 , 始见于《管子·小匡》 。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 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秀才
外文名:scholar
拼音:xiùcái
注音:ㄒㄧㄡˋ ㄘㄞˊ
基本信息【词目】秀才【拼音】xiùcái【基本解释】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详细解释1.优异之才
汉语词语 秀才

文章插图
科举考场《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 , 朴野不慝 , 其秀才之能为士者 , 则足赖也 。”尹知章注:“农人之子 , 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 , 即所谓生而知之 , 不习而成者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吴廷尉为河南守 , 闻其秀才 , 召置门下 , 甚幸爱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 , 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 , 罢之 。”2.举士名目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 ,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 , 旋停废 。后 , 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 , 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汉初诏举贤良、方正 , 州郡察孝廉、秀才 , 斯亦贡士之方也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 , 不知书;察孝廉 , 父别居 。”
汉语词语 秀才

文章插图
秀才3.学生泛称元明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元·乔吉《新水令·闺丽》曲:“我是箇为客秀才家 , 你是箇未嫁女娇娃 。”秀才 , 别称茂才 , 原指才之秀者 , 始见于《管子·小匡》 。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 , 下诏求贤 , 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茂”本作“秀” , 东汉人避光武讳 , 改作“茂” 。举秀才始此 。4.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5.一些成年人对学习较好学生的称呼 。科举溯源历代含义南北朝最重此科 。当时虽出自荐举 , 也有策问 。《北堂书钞》引《晋令》 , “策秀才 , 必五策皆通 , 拜为郎中 。”隋、唐科举制亦有秀才科 。唐初 , 秀才科第最高 , 从武德到永徽 , 每年秀才不过一、二人 。高宗永徽二年(651年) , 停秀才科 。后玄宗、代宗时 , 几次恢复 , 旋即停止 , 所得之人极少 。明太祖时 , 曾举秀才数人 , 如洪武四年(1371年)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知府 , 十五年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 , 此均系辟举 , 不是科举之士 。后乃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 。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 , 是一种泛称 , 并不限于饱读经书 。及至汉晋南北朝 , 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 , 秀才只是其中一科 , 不久即废 。与此同时 , 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 , 沿用唐代后期之法 , 先进行选拔考试 , 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 , 以争取举荐的 , 都称为秀才 。《水浒传》以王伦为「不第秀才」 , 有轻蔑的意思 , 指他觅举未成 , 在选拔考试中名落孙山 。宋代秀才名衔 , 无需经过考试取得;但明清时代则不同 , 秀才得来不易 , 必须通过几重考试关隘才可 , 而且秀才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应举 。明清时代 , 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 , 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 。要取得这种资格 , 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 。不论年龄 , 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 。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 , 人已老了 , 还是童生 , 或称老童生 。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 , 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 , 称为进学 , 通名生员 , 即秀才的俗名 。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 , 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 , 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 , 取中者为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