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2006年5月9日晚在北京揭晓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自1990年由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6届,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
基本介绍中文名: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
发掘领队:王海明
小黄山遗址基本信息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嵊州市文物管理处简介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遗址面积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眶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 。遗址出土的夹砂红衣陶器群、用于加工食物的石磨盘、磨石和储藏坑是小黄山遗存最主要最鲜明的文化特徵,文化内涵不同于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结合其C14测年,是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填补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小黄山遗址B区Ⅱ期遗存文化内涵中存在不少萧山跨湖桥文化因素;A区Ⅱ期遗存绳纹圆底釜、双鼻平底罐与河姆渡文化同类陶器可能具有内在的联繫;小黄山遗址发掘“盘活”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格局 。小黄山遗址兼有跨湖桥、河姆渡两支文化因素,三者关係的结论为时尚早,但为三者关係的探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重要线索 。遗址低山丘陵的地形环境,接近生土的堆积特徵,对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及重大的学术价值 。该遗址发掘对完整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认识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区系类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基本信息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湖南洪江市安江镇岔头乡岩里村发掘单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领队:贺刚简介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一贝丘遗址 。通过大面积发掘,在揭示了高庙文化晚期的一处大型祭祀场所,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装饰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案的陶器(距今约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在高庙上层遗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领级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遗蹟 。发现了为建立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关键性遗存 。除此之外让人更惊奇的发现是,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具距今约7400多年的女性人体骨架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贺刚介绍,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侧身屈肢"姿势,右手托着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夹在向后弯曲的两腿之间 。骨架的盆骨较大,骨骼纤细,牙齿磨损较大,因此可初步断定该骨架系成年女性 。骨架的长度是153厘米,专家估计此人生前的身高应该在160厘米左右 。高庙下层遗存出土的祭祀场所不仅年代早、规模大、且可明确判别其作为祭祀场所的诸多设施,为我国现知同期史前遗存中所罕见 。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居民祭仪活动的真实状况 。它面对河流并呈南北中轴线布局,对后来祭坛的布局和结构产生了先导性的影响,对追溯我国宗教祭仪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庙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填补了湘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建立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与年代序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发现,既揭示了它与本区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渊源关係,又反映了它与洞庭湖区以及岭南珠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同期文化间的互动扩张和影响 。河南鹤壁刘庄遗址基本信息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河南省鹤壁市大赉店镇刘庄村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鹤壁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大学、山东大学发掘领队:赵新平简介遗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大赉店镇刘庄村南,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之上,南水北调中线乾渠662公里处 。遗址面积30余万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乾渠计画占压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发掘面积7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时代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及大规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 。336座墓葬分布于东西110米、南北55米的範围之内,布局清楚,排列规律,随葬品400余件 (套) 。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为主体特徵的先商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融合、吸取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的历史特点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一座与众不同的石棺墓引起了专家的特别注意,石棺由13块自然片石组成,长2.25米、宽0.45米到0.5米,上部平盖着3块片石,象徵棺盖,但在墓主身下考古工作者并没有见到石块 。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壮,应为男性,随葬陶鬲一件 。另外,还发现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头脚两端各放置一块或多块石头的现象,考古工作者推测,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石棺的简化形式 。夏代中原地区,如此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尚属首次,为先商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对研究其葬俗葬制、社会结构、商人渊源、夏商关係等长期以来为历史、考古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将会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前所未见,石棺及其简化形式墓葬的发现亦或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商族起源的新线索 。猫耳弄山商代窑群基本信息时代:商代发掘地点:福建省浦城县下洋村猫耳弄山发掘单位:福建省博物院发掘领队:郑辉简介遗址位于福建省浦城县下洋村猫耳弄山,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共发现商代窑炉6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窑炉中保存最为完整 。其火膛、分焰柱、窑室、烟囱等基本保存,且分布密集,窑炉形式多样,极为难得 。其中长条形窑炉估算其可一次烧成近百件陶器 。窑尾设有烟囱,属平焰窑,具备龙窑的一些基本要素,可视为早期龙窑,是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龙窑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有大量的夏商时期的黑衣陶器,尤其是闽浙赣地区数量最为集中 。猫耳弄山商代窑群是首次发现的以生产黑衣陶器为主的窑群 。它的发现,为研究“黑衣陶类型”的年代、分期、产地、窑炉构造、装烧工艺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珍贵实物依据,学术界传统上认为圆窑系统为北方技术传统,龙窑系统才是南方的技术传统,而猫耳弄山窑群发现有圆形、椭圆形、龙窑三种窑炉并存,证明南方商代窑炉多种多样,已经发展出了自身独立的窑业系统 。特别是独立地发展出烧成温度更高、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龙窑,这种技术传统是对中国窑业技术的重大贡献 。因此猫耳山窑群的发现为研究南方早期窑业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尤其重要的是,三种类型的窑炉之间,存在着叠压关係 。其中长条形龙窑压着椭圆形窑、椭圆形窑压着圆形窑,说明圆形窑、椭圆形窑、长条形龙窑之间存在着传承、发展、演变的关係 。该窑群遗址在我国是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早期窑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龙窑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贵州威宁中水遗址基本信息时代:商周发掘地点:贵州省威中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处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领队:张合荣简介中水位于贵州省威中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处,发掘点都位于中水盆地内中河两侧的坡地和山樑上,包括吴家大坪、水果站、鸡公山、营盘山和新街等几个地点墓地 。揭露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灰坑、房址、沟等 200余处,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青铜器等文化遗物 。以鸡公山遗址为代表的中水史前遗址群的发掘,使贵州第一次发掘出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考古的许多空白 。虽然没有发现这数种古文化遗存间直接存在着地层叠压关係,但根据陶器可以看出它们彼此之间既存在时间上的早晚关係,又存在着相互联繫 。这些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乃至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系列 。有意思的是在鸡公山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大量水稻标本,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合荣介绍,在鸡公山遗址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颗粒出土,这些稻米的存放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稻草的形式捆在一起,另一种是把稻米做成熟饭糰以后,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将其焚烧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些稻米颗粒短胖,而且特别矮小 。比人们在水田种植的粳稻还短小,粳稻本身就比其他的稻种要短小 。而这种稻米比粳稻还短小,不像是水田种植的,专家认为它很可能是旱稻;专家们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稻米在云贵高原的环境下发生了变异的现象 。但对这种稻米的确切说法还没有一个很準确的答案 。鸡公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贵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和聚落考古的空白,还为研究分布在贵州西北部与云南东北部地区的一种新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典型器物组合,为探讨贵州地区和完善西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鸡公山遗址中发现数量如此众多的祭祀坑,在西南地区史前文化遗存中尚属首次,在云贵高原发现以祭祀为主要功能的山顶遗址,为中国西南地区史前山地民族原始祭祀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红营盘和银子坛两墓地紧邻,但器物、葬俗和葬制等却有很大差异,这为探讨当时该地的居民集团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两墓地青铜兵器的情况看,该地文化曾分别受到过巴蜀文化和滇文化的影响,这又为贵州西北部在不同时期与巴、蜀、滇的关係提供了新的资料 。横水西周墓地基本信息时代:西周发掘地点: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绛县文化局发掘领队:宋建忠简介横水西周墓地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北 。墓地範围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面积约 30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 300余座 。截至目前,共发掘墓葬191座,出土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 。其中一、二号墓为一组带斜坡墓道并穴排列的土坑木椁墓,尤为特别的是在一号墓内发现了目前我国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荒帷 。同荒帷相伴的其他饰棺、束棺和下棺等遗物痕迹也在精细的发掘中一一清理出来,应该说创造了发掘单座商周墓葬清理细、获取信息多的一个範例 。荒帷即当时的棺罩,位置在棺椁之间,椁是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荒帷"当时是诸侯入葬时的一种礼仪用品,整体是红色的纺织品,上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图案内容主题是凤鸟,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为完整,至少可以观察到3组大小不同的鸟纹图案痕迹,是成组的图案组合,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形象,大勾喙、圆眼、翅和冠的线条以夸张的手法作大迴旋,线条流畅,气势磅礴 。在大凤鸟的前后,各有4只小凤鸟,上下排列,造型与大凤鸟基本相像,只是更加含蓄,这样的图案造型常见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 。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 。先秦史籍《周礼》、《仪礼》、《礼记》等都有记载 。自上个世纪至今,考古中发现的大量周代墓葬,或没有,或因保存状况较差仅留下极小的局部残片而没有确认 。横水MI荒帷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另外,两座墓共发现带铭文铜器16件,其中M2有铭文“佣伯口作宝鼎…其万年永用”,是“亻朋伯”为自己作嚣;M1有铭文“亻朋伯乍姬宝旅鼎”,是“佣伯”为夫人作器 。由铜器铭文可知,一、二号墓主人为史籍未载的亻朋伯夫妇 。这一重要发现为我们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该发掘项目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科学作业,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儘可能使用考古新技术和新方法,跨区域、跨学科联合相关学者和专家共同攻关,创造了较好的合作模式 。周代土墩墓群基本信息时代:西周发掘地点:江苏句容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金坛市博物馆发掘领队:林留根、王奇志、田名利、李虎、仁杭涛等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土墩墓以来,由于各地发现的土墩结构异常複杂,发掘者们几乎都陷入了“盲人摸象”的困惑,争议不断,迷雾重重 。土墩墓成为长期以来困扰考古学家的谜 。2005年宁常、镇溧高速公路土墩墓大抢救,是江南土墩墓发掘历史规模最大一次 。共发掘土墩40座,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 229组、墓葬建筑遗存14座,出土以几何印纹陶、原始青瓷器为主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各类文物达3800多件 。极大丰富了江南土墩墓的文化内涵,特别在土墩墓的形制、结构、埋葬、祭祀习俗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确定江南土墩墓不仅存在一墩一墓,而且存在一墩多墓,一墩多墓的现象明显较一墩一墓普遍;确认堆土掩埋与竖穴土坑共存;首次发现一墩多墓的向心结构布局,具有浓郁的江南土着特色;发现形式多样的墓葬建筑遗存;首次发现土墩墓的墓地界域;确认土墩墓存在着以器物组进行祭祀等複杂多样的丧葬习俗 。在这次挖掘中,句容天王寨花头的2号墩里出土的一个小罐子尤其让专家们备感诧异,小罐子里面竟然装的是满满一罐鸭蛋!顺着罐口往里看,白白的蛋比鸭蛋小,蛋壳保存完好,至今还能闻到一股鹹味,可能是2500年前这户人家腌製的鸭蛋,出土时陶罐上还有一个盖子,而且罐子里面还有封泥,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整个江苏有三罐这样的古老蛋,一罐在南农大的博物馆里,一罐在镇江博物馆里,这是考古发现的第三罐 。此次发掘引进了埋藏学的概念,根据土墩墓的埋藏特点用“剥洋葱”的发掘理念,凭藉考古层位学还原青铜时代江南土墩墓营造的全过程,清理出痕迹清晰的船棺葬具、石床及木构的人字形窝棚式墓上建筑,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是江南土墩墓考古的里程碑! 其最主要的学术意义在于它廓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墩墓的模糊认识,同时也为土墩墓的源流、分期、分区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土墩墓向心结构的首次发现为深入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新资料 。极其丰富且具有明确层位关係和打破关係的出土器物无疑将成为江南土墩墓的分期标尺!发掘使江南土墩墓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首次以其明确、翔实、可靠的田野考古学资料确立了自身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对研究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和土着文化的关係、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进程等重大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推动江南土墩墓的保护提供了最新的价值判断和学术支撑 。汉代聚落遗址基本信息时代:汉代发掘地点: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领队:刘海旺简介遗址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地处黄河故道 。2003年夏在内黄县南部黄河故道疏浚硝河河道时发现 。2004年,当地水利部门为避开已发现的汉代庭院遗存,于原开挖渠道南约50米处重新开挖新渠,施工中,又发现了2处汉代庭院遗存 。到目前为止,在遗址内已经发现了9处汉代庭院遗存,清理工作涉及 4处,而其中只有两处庭院的布局揭露得较为完整 。发掘清理面积总计约9000平方米 。遗址出土陶器、瓦当的字型、纹饰特点及出土铜钱表明,遗址大致形成于新莽后期,该遗址应当为当时的一处农业闾里或聚落 。已发掘庭院均坐北朝南,方向大致相同;主房屋顶均全部使用筒瓦和板瓦 。推测这些庭院的所有者或居住者应为当时的普通农民 。而其中一处庭院内房屋较多,正房使用“益寿万岁”瓦当,它的所有者,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较多数量的实用石器出土,说明该处庭院内居住的人数也较多 。究竟是什幺原因,让一个活生生的农家庭院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年且保存完好?很早以前黄河一直被称为"害河",在西汉末年,黄河几经泛滥,根据发现的这些迹象刘海旺推测,这可能是一次大规模的黄河泛滥,整个区域被黄河淹没,但是庭院并没有遭到洪水的直接冲击,在洪水缓慢上涨的过程中,庭院因浸泡而坍塌 。从而才有了今天这个保存完好的庭院遗址 。该遗址首次再现了汉代农业乡里的真实景象,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 。所揭示的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生活环境,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 。首次发现的大面积汉代耕作农田遗蹟,也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耕作制度及土地分配製度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民居建筑实物遗存,对研究汉代一般民居建筑及其工艺技术等也提供了新颖的实物资料 。同时,也会为黄河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资料 。梁带村两周遗址基本信息时代:西周发掘地点: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领队:孙秉君简介梁带村隶属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 。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範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 103、车马坑17座 。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一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 。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 。过去在今梁带村南19公里处发现有少梁城城墙,有专家认为这是春秋时梁国的都城 。根据《史记》注释等记载,梁国地望应在今韩城市境内,从诸侯级墓葬及车马坑出土物的情况和墓地规模分析,这里有可能是梁国贵族墓地;但其中一部分遗存则又可能属于芮国遗存,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一个青铜方壶上却发现有两条铭文:"内(芮)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内(芮)公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古时'内'通'芮')" 。而文献记载的芮国地望在今韩城以南约100公里的大荔县及附近 。鑒于地望问题与所出土遗物的存在一定问题,梁带村墓地的具体国别尚有待于下一步工作的确认 。韩城市商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遗址调查方面,两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基本处于空白,而陕西全省同时期的墓地亦发现甚少,所以本次发现的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沙岭北魏壁画墓基本信息时代:北魏发掘地点:山西省大同市沙岭村发掘单位: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发掘领队:刘俊喜简介墓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御河之东、沙岭村东北约1公里的高地上,12座北魏时期墓葬共出土文物200余件 。其中一座保存精美壁画且有文字纪年的砖室墓,这在北魏平城时期众多墓葬中是惟一的,编号 M7,位于墓群的北部,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 。据文字推测,墓主人死于太延元年(435),鲜卑人,是侍中尚书主客平西大将军破多罗氏的母亲 。该墓壁画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遣的顶、侧部,总面积约24平方米,分布在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 。壁画北壁上栏画着6个象徵天上星宿的奇禽异兽,下栏第一行绘有19位女性,头绾高髻、身系飘带、袖于胸前 。细红线隔离之下整个画面是一幅盛大的车马出行图 。东壁从中间往北有8位女性人物与北壁一致,往南有10位男性人物与南壁一致 。正中有一高大建筑物,里面端坐男女二人,建筑物的周围有车辆、马匹、人物等,展现的是墓主人时代——北魏太延年间的社会现实生活 。从形象和风格来看,更接近于汉魏 。该墓不仅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我国民族风情、丧葬习俗、服饰装备等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墓内出土的墨写铭记篇幅较长,内涵丰富,使用了岁星纪年,是北魏建都平城时期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文字材料 。北魏定都平城将近一个世纪,是北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然而,这时期的墓葬壁画作品保存极少,出土如此精美和较大为研究北朝美术考古增加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 福建年夜饭菜谱
- 女生文科最好就业的十大专业分别是哪些
- 资料库系统开发教程—基于SQL Server 2005 VB.NET 2005
- 最适合女生的十大热门专业
- 十大肉食恐龙
-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图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年夜饭的十大家常菜
- 关于最适合女生的十大专业排名
- 信邦製药
- 新车验收十大注意事项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