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传( 三 )


韩愈传

文章插图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国小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分析本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 。然而写法自有不同 。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讚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似“怨”而实颂,且比正面称讚更为有力 。文中也不直写温生之贤能,而是从多方面叙说温处士出仕后给东都带来的“不良”影响,反面衬出其过人之才,十分含蓄而巧妙 。名作《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韩愈传

文章插图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廄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餵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餵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幺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餵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纪念馆潮州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建立韩祠 。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 。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闢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 。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 。堂上有对联:“闢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 。”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 。祠内前后二进樑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 。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 。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苏轼为此写下了着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遂成天下定论 。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 。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 。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 。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