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腊八节的由来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
腊八节的风俗
1、吃腊八粥
腊八这天我国一些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而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
2、泡腊八蒜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腊八蒜材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
4、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 。在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在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 。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 。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5、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 。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
6、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 。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 。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 。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 。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