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术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


土木工程专业术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

文章插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专业术语)【土木工程专业术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製成的结构 。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 。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 。用钢筋和混凝土製成的一种结构 。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 。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 。
基本介绍中文名:钢筋混凝土结构
外文名: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reinforced framing;RC structure;
组成:钢筋、水泥、粗细骨料、水等
优点:坚固、耐久、防火、抗震、抗腐蚀
缺点:自重大、抗裂性差
套用:建筑工程
简介混凝土是由胶凝材料水泥、砂子、石子和水,及掺和材料、外加剂等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 。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外力 。这种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称为钢筋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能力可以由四种途径得到:①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化学吸附作用力,也称胶结力 。②混凝土收缩,将钢筋紧紧握固而产生摩擦力 。③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也称咬合力 。④钢筋端部加弯钩、弯折或在锚固区焊短钢筋、焊角钢来提供锚固能力 。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套用在建筑工程中 。1849年,法国人J.L.朗姆波和1867年法国人J.莫尼埃先后在铁丝网两面涂抹水泥砂浆製作小船和花盆 。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埃的专利,进行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的科学实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火性能,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 。1886年德国工程师M.克嫩提出钢筋混凝土板的计算方法 。与此同时,英国人W.D.威尔金森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楼板专利;美国人T.海厄特对混凝土梁进行试验;法国人F.克瓦涅出版了一本套用钢筋混凝土的专着 。
土木工程专业术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

文章插图
各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範採用的设计方法有容许应力设计法、破坏强度设计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法 。在钢筋混凝土出现的早期,大多採用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设计法 。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採用考虑钢筋混凝土破坏阶段塑性的破坏强度设计法;1950年,更进一步完善为极限状态设计法,它综合了前面两种设计方法的优点,既验算使用阶段的容许应力、容许裂缝宽度和挠度,也验算破坏阶段的承载能力,概念比较明确,考虑比较全面,已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设计规範所採用 。原理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素混凝土结构不能用于受有拉应力的梁和板 。如果在混凝土梁、板的受拉区内配置钢筋,则混凝土开裂后的拉力即可由钢筋承担,这样就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和钢筋抗拉强度较高的优势,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提高混凝土梁、板的承载能力 。
土木工程专业术语 钢筋混凝土结构

文章插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与混凝土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能有效地共同工作,是由于混凝土硬化后混凝土与钢筋之间产生了粘结力 。它由分子力(胶合力)、摩阻力和机械咬合力三部分组成 。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机械咬合力,约占总粘结力的一半以上 。将光面钢筋的端部作成弯钩,及将钢筋焊接成钢筋骨架和网片,均可增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 。为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可靠粘结和防止钢筋被鏽蚀,钢筋周围须具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保护层 。若结构处于有侵蚀性介质的环境,保护层厚度还要加大 。梁和板等受弯构件中受拉力的钢筋,根据弯矩图的变化沿纵向配置在结构构件受拉的一侧 。在柱和拱等结构中,钢筋也被用来增强结构的抗压能力 。它有两种配置方式:一是顺压力方向配置纵向钢筋,与混凝土共同承受压力;另一是垂直于压力方向配置横向的钢筋网和螺旋箍筋,以阻止混凝土在压力作用下的侧向膨胀,使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的应力状态,从而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变形能力 。由于按这种方式配置的钢筋并不直接承受压力,所以也称间接配筋 。在受弯构件中与纵向受力钢筋垂直的方向,还须配置分布筋和箍筋,以便更好地保持结构的整体性,承担因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应力,及承受横向剪力 。特性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蠕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钢筋会阻碍混凝土硬化时的自由收缩,在混凝土中会引起拉应力,在钢筋中会产生压应力 。混凝土的徐变会在受压构件中引起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应力重分配,在受弯构件中引起挠度增大,在超静定结构中引起内力重分布等 。混凝土的这些特性在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须加以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