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由来

随着我国历史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美食文化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大国,所以我们国家的美食也是多种多样的 。粽子就是我国的一种美食,相信很多人都吃过粽子,那么大家知道粽子是怎么来的吗?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粽子的由来
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 。“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 。包角黍用的“菰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
【粽子的由来】粽子的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 。
后来粽子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