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太慈中学


望江县太慈中学

文章插图
望江县太慈中学【望江县太慈中学】望江县太慈中学1949年望江解放 , 县人民政府在此设立县立第二国小 , 1958年增设凉泉区初级中学 , 直到1969年 。期间校长更替频繁 , 学校规模尚小 , 因校舍紧张 , 曾多次易址 , 先后迁往过徐家祠堂、江家埠等地 。1970年 , 王察明主持校务 , 开设高中班 , 国小从此划出 。历数十年发展 , 本校始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农村完全中学 , 因时值“文革” , 学校定名“红旗中学” 。
基本介绍中文名:望江县太慈中学
成立时间:1949年
原名:第二国小
类型:公立
学校简史1972年开始学习“朝农”经验 , 实行开门办学 , 设立农场和气象、虫情观察哨 , 聘请工农上讲台 , 以广阔田野为课堂 , 以农业学大寨为基础课 , 以劳动表现好坏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主要尺度 , 要求学生“一双草鞋经常穿 , 一个针线包身上带 , 一把银锄挖修根 , 一手老茧工农样” , “今日农村来 , 将来农村去” 。1976年学校分为本部和寨华农场、王屋、五星、合星四个“驻队实践班”及桃庄教学点 。新华社采访人员来校採访 。5月31日《安徽日报》在头版显着位置发表题为《顶风破浪向前闯》的报导 , 本校遂成为“开门办学”的典型 。1977年 , 王察明离任 , 是年9月 , 王守序继任校长 。此为拨乱反正之期 , 学校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 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得以迅速恢复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本校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 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 学校面貌也有了较大改观 。1979年 , 学生吴梦怀获全省物理竞赛三等奖 。1980年学校改名为太慈中学 。1987年 , 一幢由政府拨款和民众捐资助建的近千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 , 此后三幢大楼相继落成 。1987年有高中5个班 , 国中4个班 , 学生576人 , 教职工37名 。1978年至1987年 , 向高等学校输送新生42名 , 向中等学校输送新生12名 。1987年秋 , 李俊生来此接替王守序 , 任期两年 , 为学校工作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1989年秋 , 檀基元奉令来此主持校务 , 王福安任校党支部书记 , 学校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 各项工作迅速跃上新台阶 。校园布局趋于合理美观 , 门楼由东向改为南向朝街 , 校园内有水泥石板道路勾连 。各项教学设施日臻配套完美 , 综合办公楼、理化生实验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 电教设备、体育器材、图书资料有所筹集 。教学管理趋于科学 , 师资力量亦有增强 ,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 1990年学生鄢卫华获全国国中数学竞赛三等奖 , 获中国数学协会颁发的“奥林匹克数学”证章一枚 。1988年至1994年 , 本校共有80名学生升入高等学府 。1992年 , 徐锓任校长 , 王福安、汪亚松相继担任党支部书记 , 学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 1993年有26名学生升入高校 , 1994年更有新的突破 , 应届毕业生也迈进了全国重点高校 。学校连续被评为市级德育、体育、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 县级高考成绩先进单位 , 校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 同时 , 学校建设方面亦有所发展 , 一幢男生宿舍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6年秋 , 汪亚松同志继任校长 , 王功良同志调任副校长 。时值我国教育正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 , 我县实施“双基”达标工程的攻坚阶段 。困难与希望同在 , 机遇与发展并存 。汪亚松校长上任伊始 , 即着手总结学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整殇校务 , 谋求发展 。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汪亚松同志致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 , 很抓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 , 营造了一个教书育人的理想氛围 , 学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2001年秋 , 汪亚松调离 , 原副校长王功良同志继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 学校师生人数进一步增加 , 办学规模与师资力量较前均有很大突破 。2005年秋 , 王功良同志调离 。在2004年原太慈镇初级中学、桃岭初级职业中学、茶安初级中学合併的基础上 , 组建新的太慈中学 。孙立波同志调入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 徐达友、王长结、徐胜结任副校长 。整合以后新的太慈中学(分三个校区) , 扩大了规模 , 最佳化了配置 , 激活了机制 。学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 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孙立波、吴亮飞、周静、沈永前四位同志脱颖而出 , 成为县级学科带头人 , 王小俏被评为省级模範教师 , 多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县级教坛新星 。在论文评选中 , 徐胜结获省级奖 , 童学云、徐胜结、徐胜平获市级一等奖 。在各级优质课评选中 , 有8名教师获市级、县级奖 。中高考也连创佳绩 。2008年7月 , 孙立波同志调离 。2008年 , 徐国应同志调入任校长 , 徐达友同志任副校长 。新太中,新机遇,新挑战 , 2008年对学校来说既是挑战 , 也是机遇 。根据县委县政府“教育兴城”计画 , 太慈中学高中部将撤销 , 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标準化的农村初级中学 。面临纷繁複杂的办学状况 , 新的太慈中学首先着力将桃岭校区撤併到国中部太慈校区 , 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 , 顺利完成了国中部两个校区的合併 。随后学校从“规範”做起 ,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 如班主任例会制度 , 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 班主任和教师考核制度 , 学生封闭管理制度等 , 使学校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 。在学校管理中 , 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 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及教育水平 , 学校先后安排初一和高三班主任前往县内兄弟学校进行参观学习 , 并在班主任中实行竞岗和末位淘汰制 。学校为了实现文化强校 , 建设和谐太中 , 打造魅力太中的目标 , 培养积极向上的高品位校园文化 , 营造浓厚的和谐氛围 , 创建了“太慈中学校园文化长廊” 。同时整顿校园及周边环境 , 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建设也迈开新步伐 , 2008年下半年 , 在上级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 , 新征土地近四十亩 , 筹划建设一栋学生宿舍楼 。总之 , 在以徐国应校长为首的学校班子的领导下 , 新的太慈中学正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 铸师魂 , 塑形象 , 进一步狠抓教学质量 , 扩大学校影响 , 积极为争创名校而努力 。学校创办数十年来 ,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 , 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 , 他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优秀校友安徽省科技厅厅长徐根应旅奥博导吴梦怀空军某部政委夏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