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皮


狗皮

文章插图
狗皮【狗皮】狗皮是犬科狗身上的皮毛 , 狗皮是热性皮毛 。类似于羊皮 , 猪皮 , 牛皮等动物的皮毛 。在製作皮衣方面同等的大小要比羊皮 , 兔皮暖和的多 。
基本介绍中文名:狗皮
外文名:the dog leather
禁忌民族:满族
基本信息加工方法①将狗皮上的肉和油脂等杂物清除乾净 , 平放在小板上 , 用粗纱布或砖块磨至略见粗毛根为止 。再用茶油麸(油茶籽榨过油后的饼粕)250克加水2500克煮沸后倒入盆中 , 冷却后把狗皮放入水中浸泡12小时 , 取出后用肥皂水反覆洗刷 , 清除臭味 。②用明矾500克加水500克 , 煮沸后倒入盆里 , 待冷却后将狗皮完全浸入 , 经24小时后取出 , 毛朝下放在木板上 , 张开绷紧 , 用铁钉固定 。③将狗皮固定后 , 用50℃的皮硝水(皮硝和水各250克 , 煮沸 , 熬至约剩150克)反覆、均匀地涂在皮板上 , 稍乾后狗皮起泡 。若个别地方不起泡 , 可再涂抹 , 直至起泡为止 。④狗皮乾燥后 , 用细砂布仔细磨平 。加工好的狗皮用手抓后能成团 , 放开后能徐徐张开 。防腐方法(1)乾燥防腐法 採用这种方法製成的乾皮称甜乾皮或淡乾皮 。在自然乾燥时 , 应将皮板展开(片状皮)铺在席上或钉在木板上 , 毛朝下 , 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阴乾 , 防雨淋或被露水打湿 。生皮最适宜的乾燥温度为18-25℃ , 温度不宜过高 , 过高会使水分蒸发过快而变硬 , 会影响内部水分的蒸发 , 使皮内乾燥不匀 , 导致皮张腐烂 , 在浸水等加工过程中 , 易产生分层现象 。同时烈日曝晒的生皮 , 皮上脂肪会熔化扩散到皮内 , 使水浸加工更困难 。本法简单易行 , 但乾燥不得法 , 易使生皮僵硬、断裂、腐烂或遭虫害等 。已有採用烘乾室将皮张烘乾 。烘乾室可用暖气、电炉、火炉、火墙等加温 。温度控制在25-30℃ , 室内通风良好 , 皮张可放在晾皮架上皮面向内 , 经2天通风5-7次 , 皮张即可基本上乾燥 。然后将皮取出 , 放入室温15℃左右的库房中 , 继续通风乾燥4天 , 即可取下保管 。(2)食盐防腐法 一般民用普遍 , 本法又分为撒盐法和盐水浸泡等 。①撒盐法 是将清理过的原皮毛面向下 , 铺在案台上 , 把盐面均匀地撒在皮板上 , 食盐用量为皮张重量的30%左右 。每两张皮为一层(板对板) , 皮要放平 , 然后堆放成1-1.5米高的皮堆 , 堆放2周后 , 将皮从堆上取下 , 抖去盐 , 最后把皮捲起存放 。②盐水浸泡法 是将原皮先浸泡在25%的浓度食盐水中24小时后取出 , 沥水2小时后堆放 , 堆放时再撤盐 , 用量为皮重的25% 。为保证质量 , 可每经6小时换1次旧盐水 , 并保持15℃的温度 。在食盐中加入相当于盐重量4%的碳酸钠可防盐斑 。民族禁忌满族人忌服狗皮 。大家都知道 , 满族人忌服狗皮 , 忌食狗肉 , 然而 , 要问起来他们的这个风俗是怎样形成的 , 他们为什幺要忌食狗肉呢?对于这个问题 , 不论是满族人自己 , 还是民俗专家 , 至今仍然是见仁见智 , 找不到大家认可的答案 。关于满族人忌食狗肉的原因 , 主要有三种说法 , 但每种说法都不十分令人信服 。一是义犬救罕王说 。此说源于满族的民间故事 , 便说法亦不相同 , 一说努尔哈赤脚上有红痣 , 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忌 , 欲杀之 。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帮助下骑青马带犬逃出 , 明兵随后追来 , 先射杀青马 , 努尔哈赤逃入河边芦苇中 , 因过度疲劳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尔哈赤 , 就放火烧荒 , 那狗见罕王不醒 , 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 , 再跑到他身边 , 把苇草淋湿 , 狗反覆这样做 , 罕王得救 , 而狗累死 。罕王发誓 , 再不食狗肉 。闫崇年《努尔哈赤传》採用了这个说法 。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中《义犬的故事》却说:萨尔浒大捷后 , 罕王努尔哈赤大宴群臣将士 , 其叔龙敦早有篡权野心 , 乘机将罕王灌醉后送回大帐 , 龙敦见罕王大醉 , 而周围又无人 , 拔钢刀欲杀之 , 此时 , 罕王养的一条大黄狗 , 忽然窜到帐内 , 先咬醒罕王 , 再向龙敦扑去 , 咬伤龙敦后 , 被龙敦所杀 , 但罕王已醒 , 很快杀死了龙敦 , 平定了叛乱 。于是老罕王厚葬了黄狗 , 并下令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 。应该说 , 这两个传说后面的历史真实性都是不可靠的 。努尔哈赤不仅没有一个叫龙敦的叔叔 , 而且其被李成梁哺养过 , 只因脚长红痣 , 险些被害 , 多亏成梁小妾和义犬相救的故事亦属附会 。再说努尔哈赤如果曾正式下令不许食狗肉 , 《满文老档》应该有记载 。因此 , 一个晚出的故事能影响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的说法 , 其真实性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说 。赵宏《略谈满族文化之饮食习俗》认为:“考诸史籍 , 实因满族先人在古代长期的渔猎生活中 , 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 , 后来人们不忍心杀食其肉 , 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 。”此说看似有道理 , 因为风俗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按着这一说法 , 满族的先人就已经不食狗肉了 。我们知道满族的先人是女真人 。如果女真人不食狗肉 , 此说就成立了 , 然而 , 事实不是这样的 。南宋马护《茅斋自叙》一书中写到了“金初女真风俗” , 书中说:“遇阿骨打与诸酋共食 , 则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 , 人置稗饭一碗 , 加匕其上 , 列齑韭、野蒜、长爪 , 皆盐渍者 , 别以木碟盛猪 , 羊……犬……虾蟆等肉 , 或燔 , 或烹 , 或生脔……”阿骨打是完颜部女真人 , 是大金国的创建者 。在他们宴桌上有狗肉 , 在吃法是即可以燔烤 , 又可以烹煮 , 还可以生吃 。这显然否定了满族的先人——女真族人已经有了不食狗肉风俗的说法 。三是图腾崇拜说 。孙文良主编的《满族大辞典》中提到了此说:“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 , 故部人不得服其皮 , 食其肉 。”我们知道 , 满族之称始于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此时 , 满洲八旗已经占有了辽东 , 其社会性质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封建社会 , 已经不存在原始的氏族制度 。如果说满族的忌食狗肉的风俗源于氏族时期的图腾崇拜的话 , 那不应该始于满族 , 而应该始于满族的祖先 , 按通行的说法 , 肃慎、勿吉、挹娄、女真分别是满族的祖先在不同时代的称呼 。女真之后改称为满洲(满族) 。前面已经证明女真人至少在阿骨打时期是食狗肉的 。就是说 , 要幺满族的早期先人没有狗图腾崇拜之说 , 要幺就是虽有此说但到金太祖阿骨打时已经废止了 。不管怎样 , 将满族忌食狗肉跟他们祖先的图腾崇拜联繫起来的说法 , 还缺乏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