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朝服


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朝服

文章插图
朝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朝服】朝服,又称为“具服”,是古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东汉以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 。朝服也被汉文化圈国家广泛採用,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琉球均制定了朝服制度 。
基本介绍中文名:朝服
别名:具服
时间:周朝至明朝
含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
朝服形制在周代以前,中国的服装主要採用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制 。《礼记·玉藻》中就有"朝玄端,夕深衣"的记载,意思是说早朝为大礼,一定要用玄端朝服,到了夕朝,就可採用轻便一些的深衣 。诸侯以天子之燕服为朝服 。朝服虽然可代替祭服用于祭祀,但主要用途还在于朝会,它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
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朝服

文章插图
孔府旧藏明朝文官朝服全套先秦以皮弁、玄端为朝服,皆以十五升夏布为之,即二尺二寸幅内含一千二百缕的苎麻布 。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罗为之 。一直沿用至明朝 。大唐开元礼规定朝服包括: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白裙襦,赤裙衫,革带,钩觫,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袜,舄,剑,双绶 。韠长三尺,上广一尺,下广二尺,其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 。朝服首服外衣足衣配饰礼用天子朝服通天冠绛纱袍赤舄诸祭、上朝、元会、冬会诸王朝服远游冠绛纱袍舄佩山玄玉,垂组、腰劔谒庙、元日、冬至朔日入朝文官朝服进贤冠(梁冠)绛纱袍舄印绶、纽陪祭、朝享、拜表武官朝服笼冠(武弁)绛纱袍乌皮靴佩水苍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有个名叫田恬的武安侯,穿着一件名叫"襜褕"的衣服上朝,结果被汉武帝怒斥为"不敬",儘管他身份不低,结果还是被免去了侯爵 。历史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已有朝服 。《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视朝,则皮弁服 。"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 。这种衣服多採用细白布製成,衣裳分制,下裳也用白色 。和这种衣服相配套,头上也戴白色的冠帽:其制为尖顶,造型像两只手掌相合,名称叫"弁" 。製作弁的材料,通常用白色鹿皮,所以又称为"皮弁" 。皮弁之服不仅用于天子,士以上的男子觐见君王也可用之 。由于衣裳採用白色,素而无纹,不能辨别各人的身份,所以特在皮弁上加以区分 。具体做法是在皮弁上加以玉饰,天子用五采玉;侯、伯、子、男用三采玉;卿大夫用三采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 。另外在玉饰的数量上也有些区别 。以示尊卑 。明代朝服没有文武之分,只有品级之分 。
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朝服

文章插图
孔府旧藏明朝梁冠卿士退朝以后回到府邸,如果要自己听朝,即朝见比自己身份低的人,则不能再着皮弁之服,而要换上一种"缁衣",即以黑布製成的朝服 。《诗经· 郑风·缁衣》中即有"缁衣之宜兮"的说法 。汉代的毛亨对《诗经》加以注释: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则说得更加明白:"卿士朝于王,服皮弁不服缁衣,退食私朝服缁衣,以听其所朝之政也 。"
古代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朝服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