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的分支 热力学


物理学的分支 热力学

文章插图
热力学(物理学的分支)【物理学的分支 热力学】热力学(thermodynamics)是从巨观角度研究物质的热运动性质及其规律的学科 。属于物理学的分支 , 它与统计物理学分别构成了热学理论的巨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
热力学主要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  , 它提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巨观规律 , 总结了物质的巨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 。热力学并不追究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物质的微观结构 , 而只关心繫统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热现象及其变化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它满足于用少数几个能直接感受和可观测的巨观状态量诸如温度、压强、体积、浓度等描述和确定系统所处的状态 。通过对实践中热现象的大量观测和实验发现 , 巨观状态量之间是有联繫的 , 它们的变化是互相制约的 。制约关係除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外 , 还必须遵循一些对任何物质都适用的基本的热学规律 , 如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等 。热力学以上列从实验观测得到的基本定律为基础和出发点 , 套用数学方法 , 通过逻辑演绎 , 得出有关物质各种巨观性质之间的关係和巨观物理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 故它属于唯象理论 , 由它引出的结论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
基本介绍中文名:热力学
外文名:thermodynamics
全称:热动力学
研究内容:巨观物质的热运动性质及其规律
学科性质:物理学的分支
特徵:遵循热力学定律
发展简史古代人类早就学会了取火和用火 , 但是后来才注意探究热、冷现象本身 , 直到17世纪末还不能正确区分温度和热量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本质 。在当时流行的“热质说”统治下 , 人们误认为物体的温度高是由于储存的“热质”数量多 。1709—1714年华氏温标和1742—1745年摄氏温标的建立 , 才使测温有了公认的标準 。随后又发展了量热技术 , 为科学地观测热现象提供了测试手段 , 使热学走上了近代实验科学的道路 。1798年 , 冯·朗福德观察到用钻头钻炮筒时 , 消耗机械功的结果使钻头和筒身都升温 。1799年 , 英国人H.戴维用两块冰相互摩擦致使表面融化 , 这显然无法由“热质说”得到解释 。1842年 , J.迈尔提出了能量守恆理论 , 认定热是能的一种形式 , 可与机械能互相转化 , 并且从空气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差计算出热功当量 。英国物理学家J.焦耳于1840年建立电热当量的概念 , 1842年以后用不同方式实测了热功当量 。1850年 , 焦耳的实验结果已使科学界彻底抛弃了“热质说” , 公认能量守恆 、而且能的形式可以互换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客观的自然规律 。能量单位焦耳(J)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热力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生产实践迫切要求寻找合理的大型、高效热机有关 。1824年 , 法国人S.卡诺提出着名的卡诺定理 , 指明工作在给定温度範围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极限 , 这实质上已经建立起热力学第二定律 , 但受 “热质说”的影响 , 他的证明方法还有错误 。1848年 , 英国工程师开尔文(即W.汤姆森)根据卡诺定理制定了热力学温标 。1850年和1851年 , 德国的R.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先后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证明了卡诺定理 。1850—1854年 , 克劳修斯根据卡诺定理提出并发展了熵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确认 , 对于两类 “永动机”的不可能实现作出了科学的最后结论 , 正式形成了热现象的巨观理论热力学 。与此同时 , 在套用热力学理论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 , 还发展了热力学的数学理论 , 找到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相应热力学函式 , 研究了物质在相变、化学反应和溶液特性方面所遵循的各种规律 。1906年 , 德国的W.能斯脱在观察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发现热定理 。1912年 , 这个定理被修改成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形式 。20世纪初以来 , 对超高压、超高温水蒸汽等物性和极低温度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 。随着对能源问题的重视 , 人们对与节能有关的複合循环、新型的複合工质(包括製冷剂或冷煤)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