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白沙村 白沙村

白沙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白沙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白沙村 白沙村】白沙村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旧镇镇东南部,北邻桥头村,西邻狮头村,东隔浯江江口与竹屿盐场相望,南邻浮头湾海域 。旧镇通竹屿的县道从村北通过 。
全村有耕地340亩,其中水田140亩,农地200亩,并有山坡地和滩涂 。水田种稻和香蕉,农地种花生、豆类 。山坡地种桃、李、荔枝等果树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白沙村
外文名称:Baisha Village
行政区类别:村
所属地区: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
电话区号:0596
邮政区码:363213
地理位置:旧镇镇东南部
人口:4155人
方言:闽南话
车牌代码:闽E
政区沿革白沙民国时期为旧镇镇白沙保 。新中国初期为第八区(后改为浯江区)白沙乡,1956年10月撤销浯江区,白沙改属旧镇镇 。1958年9月改为属旧镇公社的白沙大队,即今旧镇镇白沙村,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 。现有1018户,4155人 。姓氏源流白沙村为陈姓聚居地,始祖陈克建,于元代自东山岛岐下(骥霞)来开基 。克建是陈元光十八世孙陈景俊的后裔 。景俊于南宋时回居祖地河南光州固始县,生子登,孙公礼、公祚、梯,传裔固始 。公礼的次子陈魁,字梅窗,于宋末度宗年间任招讨使,因得罪0相贾似道而辞官,后随帝 日 正 、帝 日 丙 南下,宋亡后,隐居东山洪淡岐下(即骥下,又称九里下)钓鱼度日,后被当地李门富孀沈氏招赘为夫,那时夫妇都年过五旬,无生育能力,乃以西岐头沈氏第三胞弟公承过继为子,名舅伴,传裔岐下 。白沙开基祖克建,是陈魁之孙 。白沙于明代已衍成大族,分传杜浔东山园、六鳌尾、路边 。清代又分传于闽东霞浦及广西荔浦 。经济状况全村有耕地340亩,其中水田140亩,农地200亩,并有山坡地和滩涂 。水田种稻和香蕉,农地种花生、豆类 。山坡地种桃、李、荔枝等果树 。滩涂建鱼虾池约3000亩,以对虾和白鳗混养为主,产品大部分销往日本等国 。近年由县委书记钟禄贵引进浙江一养殖大户到白沙投资养殖泥蚶,效益甚好 。自清代以来,白沙渔民已经在巴流、菜屿、红屿、横屿、井等岛屿发展“竖桁”定置网渔业 。当时渔网用竹篾编成,往返靠摇桨小船,遇大风时两三天才能走一趟 。改革开放后小船装电机,往返快捷,提高渔获物鲜度,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基本设施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12年全村有家庭电话机985多部,行动电话机2900多部 。机车户户皆有 。有营运客货车12辆,农用车5辆,私家车35辆 。1991年村投资10万元建柏油路面乡村公路1公里,与旧镇通竹屿的公路相接;并投资40万元建自来水设施 。1992年投资28万元建水泥路面村道1.5公里 。1998年投资20万元建设50米长的避风船坞 。1999年投资40万元在虾池区建新村小区,用地18亩;2001年再报划10亩建新村开发区 。白沙国小于1987年建设新校舍,校园面积7482平方米,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 。现设15班级,学生597人,教师23人 。 1995年在“天才埔”建白沙中学校舍,校园面积13850平方米,建筑面积4010平方米,现设17班,学生968人,教师49人 。名胜古蹟妈祖庙,在村东石牛顶,建于清嘉庆二年,面向大海,波光蕩漾,帆影点点,景色宜人 。庙位于村后一块斜平的天然花岗岩巨石上,面向东南,阔4米,深8米,主座单进单进间,深5米,硬山顶,门枯作方形四柱小亭,卷棚式,悬山顶,八角石柱,八角双层镜面柱础,分刻八宝图案,其中一石柱上刻有“嘉庆二年”字样,可知庙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距今正好二百年,石柱外侧设石构扶栏,仅留有一个小门 。庙前乃有约100平方米的天然石埕,筑有通往村中的石阶小路 。白沙妈祖庙规模甚小,但结构独特,别具一格,雕刻部分也堪称精美 。陈氏大祖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