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神 烛阴( 二 )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神 烛阴

文章插图
烛阴此龙既非活物,故“不食不寝不息”,自然也无目不能视,无口不能呼吸,盖经文“视”通“示”,朱骏声《说文通定声·履部》云:“视,假借为示《汉书》多以视为示,古通用字 。”《尚书·洛诰》:“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恆吉 。”《诗尽·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郑玄笺云:“视,古示字也 。”烛龙之“视”,指龙星昭回于天,皎皎可见,《周易·乾卦》所谓“见龙在田”、“飞龙在天”是也 。反之,烛龙之“瞑”则指龙星潜隐不见,《周易o乾卦》所谓“潜龙勿用”也 。烛龙“瞑乃晦”、“视乃明”,古人观察龙星,非为别昼夜朝夕,而为别岁序早晚,“晦”、“明”既可特指一日之昼夜,亦可泛指天气之晦明 。因龙星潜隐之时正值昼短夜长、万物冥藏的冬天,而龙星高悬之时则值阳光盛长、万物发明的夏天,故“其暝乃晦,其视乃明”,或谓依据龙星的伏见而别寒暑晦明之时节 。原型考究纵观历来对烛阴之解释,关于烛龙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数说:太阳说其一,烛阴即太阳说 。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 。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其《癸巳存稿·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 。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火烛说其二,烛阴即火烛说 。姜亮夫《楚辞通故·烛龙》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说却大相逕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又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 。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 。”开闢神其三,烛阴为开闢神 。袁珂《山海经校注》把烛龙与开天闢地的盘古等同起来,并说:“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闢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 。’信然 。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闢神也 。”出处以上诸说实皆一面之词,俱不可从 。第一,烛龙“视为昼,瞑为夜”(《海外北经》),有似于日,然《天问》谓:“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地形训》谓:“烛阴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 。”《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讯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 。”明谓烛阴所在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则烛龙非太阳明矣,故“太阳说”不可从 。第二,“烛龙”与“祝融”固然声韵相近,但典籍中所载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载烛龙诸事全不相涉,而以“烛龙”之名缘乎“束草木为烛”之形,则纯属想当然之词,且烛龙之神异又于草木之火烛何涉?故姜氏“火烛说”亦不可从 。第三,盘古为开闢神,《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曆纪》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开天闢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称天地原本浑沌,是由盘古开闢为天和地的 。清代马骕的《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云:“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则谓世间万物为盘古死后身体所化,任昉《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髮为草木 。秦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 。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三五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任昉为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原道训》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 。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 。现实考证火山锥烛龙神话,实质上是描述的一种自然奇观——火山锥 。它是像火烛那样燃烧着的一条巨龙 。它燃烧的时候,时而浓烟蔽空,遮蔽大地,如同黑夜;时而又火光喷发,光照大地,使黑夜变成白昼 。它的身体像一条火红色的长龙蜿蜓天际 。“烛龙”的形象,我想以正在燃烧和爆发的火山形象来相比,是最恰当不过了 。巧的是,在大同市东面30公里处却真有二十多个火山锥,但是这些大山锥在六万年前即已停止活动,已被我国地质专家确定为死火山 。因此,火山爆发的情景,很难想像能流传五万多年而仍在先民传说中保留,从而形成烛龙神话 。烛龙神话的形成必当另有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