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紫花地丁


中药 紫花地丁

文章插图
紫花地丁(中药)【中药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学名:Viola philippica),别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 。多年生草本,属侧膜胎座目,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4~14cm,叶片下部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蒴果长圆形,长5~12mm,种子卵球形,长1.8mm,淡黄色 。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紫花地丁
拉丁学名:Viola philippica
别称:野堇菜、光瓣堇菜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五桠果亚纲
目:金虎尾目
科:堇菜科
属:堇菜属
种:紫花地丁
形态特徵植株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高4-14厘米,果期高可达20余厘米 。根根状茎短,垂直,淡褐 色,长4-13毫米,粗2-7毫米,节密生,有数条淡褐色或近白色的细根 。叶叶多数,基生,莲座状;叶片下部者通常较小,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4厘米,宽0.5-1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边缘具较平的圆齿,两面无毛或被细短毛,有时仅下面沿叶脉被短毛,果期叶片增大,长可达10余厘米,宽可达4厘米;叶柄在花期通常长于叶片1-2倍,上部具极狭的翅,果期长可达10余厘米,上部具较宽之翅,无毛或被细短毛;托叶膜质,苍白色或淡绿色,长1.5-2.5厘米,2/3-4/5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边缘疏生具腺体的流苏状细齿或近全缘 。花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花梗通常多,数,细弱,与叶片等长或高出于叶片,无毛或有短毛,中部附近有2枚线形小苞片;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附属物短,长1-1.5毫米,末端圆或截形,边缘具膜质白边,无毛或有短毛;花瓣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侧方花瓣长,1-1.2厘米,里面无毛或有鬚毛,下方花瓣连距长1.3-2厘米,里面有紫色脉纹;距细管状,长4-8毫米,末端圆;花葯长约2毫米,药隔顶部的附属物长约1.5毫米,下方2枚雄蕊背部的距细管状,长4-6毫米,末端稍细;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棍棒状,比子房稍长,基部稍膝曲,柱头三角形,两侧及后方稍增厚成微隆起的缘边,顶部略平,前方具短喙 。果蒴果长圆形,长5-12毫米,无毛;种子卵球形,长1.8毫米,淡黄色 。花果期花果期4月中下旬至9月 。产地分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药材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陕西、上海等地 。生长环境生于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丛中 。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 。生长习性性喜光,喜湿润的环境,耐荫也耐寒,不择土壤,适应性极强,繁殖容易,能直播,一般3月上旬萌动,花期3月中旬至5月中旬,盛花期25天左右,单花开花持续6天,开花至种子成熟30天,4月至5月中旬有大量的闭锁花可形成大量的种子,9月下旬又有少量的花出现 。繁殖方法播种繁殖穴盘育苗紫花地丁种子细小,一般採用穴盘播种育苗方式 。床土一般用2份园土,2份腐叶土,1份细沙 。播种前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可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床土,以达到培育壮苗、防治苗期病虫害的目的 。覆盖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 。播种时间:春播3月上、中旬 。秋播8月上旬 。播种后控制温度15℃~25℃之间,一周左右出苗 。露地播种于8月份,先将土地平整浇透,待水渗下后,将种子与细沙土拌匀,撒至地面,稍加细土将种子盖严,一周即可出苗 。分株繁殖将绿化用地翻耕,施足底肥,整平,如4月将其从苗地起出,分株栽植于绿化地内,株行距10cm,浇透水,6月份便可布满 。分株时间在生长季节都可进行,但在夏季分株时注意遮荫 。紫花地丁如在春季进行分株会影响开花,而雨季移植易成活又不影响第二年开花,紫花地丁的无性繁殖在雨季进行为好 。用分株方法进行繁殖时见效较快,在同种条件下分株移植,小紫花地丁较大株的缓苗快,成活率高,绿色期长,在园林绿化上如不特别要求当时的绿化效果儘量採用中小植株进行绿化 。自然繁殖紫花地丁自繁能力强,按分株栽植法,在规划区内每隔5m栽植一片,种子成熟后不用採撷,任其随风洒落,自然繁殖,10月左右便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药用价值简介紫花地丁性寒味微苦,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 。紫花地丁所含黄酮甙类及有机酸对金色葡萄球菌、猪巴氏桿菌、大肠桿菌、链球菌和沙门氏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所富集微量元素,对人体内多种酶的活性有作用,对核酸蛋白的合成、免疫过程、细胞繁殖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可促进上皮细胞修复,使细胞分裂增加,T细胞增高,活性增加,从而对生物体的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通过酶系统发挥对机体代谢的调节和控制 。所含锌可抗病毒,并能刺激抗毒素的合成,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是其:“清热解毒”、“治疽疗毒”的基础 。化学成分紫花地丁含有机酸、黄酮及其甙类、酚性成分、糖类、胺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皂甙、植物甾醇、鞣质等10种有效成分 。富集铜、铁、锰、锌、镁等微量元素 。史料记载【佤药】日岛舌:全株治急性黄疸型肝炎,结膜炎,喉炎,乳腺炎,痈疽肿毒《滇药录》、《滇省志》 。【傈僳药】阿拉克俄:全草治急性结膜炎,咽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腮腺炎,烫伤,疔痈,疔疮,毒蛇咬伤等《怒江药》 。【普米药】耳子司:全草治毒蛇咬伤,疔疮,乳腺炎,肠炎,急性结膜炎,黄疸,淋浊,目赤,生翳,产后瘀血《滇药录》 。耳子可:用于痛经,产后瘀血,乳痈,肠炎,淋浊,目赤生翳,毒蛇咬伤[15] 。【侗药】骂麻剃,Mal mac keip,骂恪铁(Mal loc tieec):全草主治忍卡(贯耳底),耿甚(疮疖)《侗医学》 。【苗药】Vob heeb kab nieb窝灰卡那:全草主治热经头痛发烧,面红,大汗,无名肿毒,毒蛇咬伤《苗药集》 。【畲药】全草治痈疖,乳腺炎,咽炎及扁桃体炎,黄疸型肝炎《畲医药》 。全株治乳腺炎,咽喉炎,眼结膜炎,疔疮肿毒,肠炎,毒蛇咬伤《滇省志》 。【蒙药】吉斯一地格达,宝日尼勒一地格达:全草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89] 。尼勒其其格:全草治“协日”病,黄疸,“赫依”热,肝火,胆热《蒙植药志》 。全草(地果草):辛、酸,微寒 。散风,清热,消肿 。用于风火赤眼,目翳,乳痈,瘰疬,疔肿 。全草:苦、微辛,寒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用于疔疮,瘰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