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土壤


自然土壤

文章插图
自然土壤【自然土壤】自然土壤:是在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未经人类开垦利用的自然植被下的土壤 。
基本介绍中文名:自然土壤
形成原因:风化作用与成土作用同时进行
生物原因:微生物和绿色植物在土壤母质活动
其他土壤类型:红壤等
形成的本质自然土壤的形成是风化作用与成土作用同时进行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微生物和绿色植物在土壤母质上活动的结果 。自然土壤的形成 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 加上 [ 气候 ] 和 [ 地形 ] 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 并经过 [ 长期的发育 ] 过程 。地质大循环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到海洋,又由海洋到大陆,然后又随新的大陆流向海洋,营养物质的这种循环被称为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生物小循环通过植物(包括生物)反覆吸收利用累积植物营养物质,使得其在土壤-生物体反覆循环的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无法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靠地质大循环,土壤难以形成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土壤类型综述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红壤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1)脱硅富Fe、Al化作用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 。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 。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乾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徵 。4、剖面特徵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鬆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 。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2O3不小于2%6、土壤改良利用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 。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