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土壤( 三 )


自然土壤

文章插图
北方棕壤区褐土1、分布 在暖温带半湿润和半乾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布于棕壤带之下 。2、成土条件年均温在11—14℃,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700mm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 。母岩:主要成土母质为含碳酸钙的母质 。3、形成过程(1)碳酸钙移动,可分为钙积型、淋溶钙积型和淋溶型 。(2)粘化作用(3)棕化作用4、剖面特徵O层很薄,凋落物分解块;A1层暗褐色,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褐色,粘化作用明显,质地较粘,结构体面具胶膜,为粘粒澱积形成,核状结构,动物活动频繁;Bca灰黄色至灰褐色,为钙积层,具白色的碳酸盐粉末或假菌丝,且呈层状分布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剖面呈中性至微硷性反应,pH为7—8;剖面具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而蛭石、蒙脱石较少;硅铝率>3,盐基呈饱和状态;粘粒在B层含量最高 。
自然土壤

文章插图
北方褐土暗棕壤1分布 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 。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 。2、成土条件 年均温-1到5度,积温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季冻结深度为1—2.5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3、形成过程 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徵在森林植被下,O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A1层为暗棕黑色,厚10—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20%,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为6.5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硅铝率在3以上,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盐基饱和度50%—70% 。棕色针叶林土1、分布 是寒温带针叶林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西坡 。2、成土条件 年均温0到-5度,积温2000度以下,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冻结深度为2.5—3米,植被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 。3、成土过程络合淋溶作用:在盐基离子淋溶时,土壤逐渐由中性变成酸性,富里酸与铁产生络合淋溶,使腐殖质聚积层下产生灰白色的A2;淋溶到下部的铁或腐殖质物质在B层澱积,同时也有粘粒在层澱积 。4、剖面特徵在森林植被下,O层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质残留物组成;A1层为棕黑色,团粒结构,疏鬆;动物活动明显; A2层呈灰白色,单粒结构,疏鬆;B层呈棕色,紧实;富含铁或腐殖质; C层为风化的岩石碎屑 。5、理化性状剖面呈酸性反应,pH在5左右,澱积层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铁、三水铝石或腐殖质;在A2层中有大量二氧化硅 。潮土属非地带性土类 。土壤的形成与地下水紧密相关,地下水位浅使土壤长期处于毛管水饱和状态 。1、分布 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的沖积平原、沟谷阶地上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沖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 。2、形成特点一是受沉积物的影响 。形成潮土的物质是大小河流多次搬运沉积的结果 。因此土壤剖面的质地差异比较明显 。二是受地下水的影响 。潮土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且升降比较频繁,在土壤剖面中易产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 。三是耕熟化过程 。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 。3、剖面形态一般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