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作 却东西门行

却东西门行(曹操诗作)【曹操诗作 却东西门行】《却东西门行》是三国时期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分为四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徵 。接下来四句为第二层,写转蓬辞根寄寓自己和征夫的身世飘零之叹息 。再接着六句为第三层,写自己有感于大业未竟,任重道远而老之将至 。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 。这首诗开头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全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却东西门行
创作年代:三国时期
作品出处:《曹操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曹操
作品原文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⑴,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⑵ 。奈何⑶此征夫,安得⑷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⑸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⑹,猛兽⑺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⑻,故乡安可忘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转蓬:飞蓬,菊科植物,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⑵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⑶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 。⑷安得:怎能 。去:离开,避免 。⑸冉冉(rǎn):渐渐 。⑹深泉:应作“深渊”,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渊”字改为“泉”,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⑺猛兽:应作“猛虎”,唐人为李渊之父李虎避讳,常把“虎”字改写作“猛兽” 。⑻狐死归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 。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白话译文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 。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自成行 。冬天在南方饱食稻穀,春日一到又飞回北方 。田中有草叫转蓬,随风远飞四处飘扬 。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 。远征的将士怎幺办,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 。战马永不卸征鞍,铠甲不离人身旁 。岁月流逝人渐老,何时才能返故乡 。神龙藏身在深渊,猛兽漫步在山冈 。狐死头还向山丘,人的故乡怎能忘 。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这首诗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词 。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这首诗的首六句採用比兴手法 。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徵 。“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 。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 。“田中有转蓬”四句为第二层次,诗人没有像通常诗歌那样在比兴后立刻引入正题,而是再用一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蕩,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 。“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 。“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蕩不止 。但是,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之外 。诗歌写鸿雁举翅“万里”之外,其空间距离感鲜明突出;转蓬“万岁”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漫长感异常强烈 。而两者实是互文见义,路途遥、时间长,都是诗人所特彆强调的 。在完成了连续的铺垫以后,诗歌第三层切入正题,仅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四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 。这几方面有紧密关係,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 。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 。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洩出来 。由于前两层中,诗人已经用比兴手法渲染了情结气氛,故这一层所表现的乡关之思显得极为真切和强烈,虽然没有一个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本色之语,却更能收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神龙藏深泉”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连用神龙、猛兽、狐狸等数个比喻 。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各有定所,各遂其愿,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 。“狐死归首丘”引用典故说明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 。“故乡安可忘”这极平直的一句话,在全诗的层层衬映,铺垫之下,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比兴手法的反覆使用,给诗歌带来了从容舒捲、开阖自如的艺术美感 。诗歌写思乡情结,虽充满悲凉凄切情调,但结处以神龙、猛兽等作比,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反而迴蕩着刚健爽朗之气,这正是曹操诗的特点之一,也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特色的体现 。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名家点评清·王夫之《薹斋诗话》:“着意处,皆以兴比为生 。万岁不想当,情真悲极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