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市历史政区 杏林区


福建厦门市历史政区 杏林区

文章插图
杏林区(福建厦门市历史政区)杏林区(Xing Lin District),福建省厦门市旧地名,即今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的前身 。1978年09月01日正式挂牌成立杏林区 。位于厦门岛的西北面,九龙江出海口,距厦门市中心18公里 。全区总面积234.2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 。区内有杏林、海沧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 。
杏林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2℃,年平均降雨量1236mm,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海滩宽阔 。盛产蔬菜、花卉、香蕉、龙眼、花生等,水产资源资源也十分丰富,是厦门市主要水产品生产基地,区内还有丰富的优质花岗岩和温泉、高岭土资源 。
杏林是厦门现代工业发祥地,早在五十年代就被闢为工业区,形成纺织、化工、建材、冶炼等现代工业基础 。198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台商投资区后,杏林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
【福建厦门市历史政区 杏林区】2003年04月26日起,将原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 。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 。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杏林南路29号迁至海沧镇 。【从此杏林区退出历史舞台】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杏林区
外文名称:Xing Lin 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厦门市
下辖地区:杏林街道办事处、杏林镇等
政府驻地:厦门市杏林区杏林南路29号
电话区号:+86 (0)592
邮政区码:361000
地理位置: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
面积:234.2平方公里
人口:近20万
方言:闽南语(厦门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厦门园博苑等
车牌代码:闽D
成立时间:1978年09月01日
更名: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
结束时间:2003年04月26日【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沿革杏林区历史上分属龙溪县(前海澄县、今龙海市)和同安县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同安县,当年即废,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五代十国闽国龙启元年(933年),正式置同安县,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併吞闽国,海沧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 。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海沧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龙溪县、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 。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 。北宋时 和新垵 地改属漳州 。元属漳州路 。明属漳州府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5 年)在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 。清代开始,隶属福建兴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门;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再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 ,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旋改厦门特别市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厦门岛沦陷,同安县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政府驻地自同安移驻永春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 。民国35年,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区政府驻地自永春移驻晋江县 。民国32年开始,1943年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区建乡设保,进行乡镇并编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建,攻入厦门,后金门战役、金门炮战 ,参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 相关文章和词条,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划上了句号 。2003年,撤销和调整行政区,大幅减少政 府编制,节约行政开支,促进社会发展,降低施政成本,杏林街道等划入属于厦门 集美区 。1949年9月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厦门 。1950年7月,同安县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1958年10月,同安县改划入厦门市郊区,1970年8月,再划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归隶厦门市至今 。海澄县,古旧县名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析龙溪县之靖海馆及漳浦县部分地置,治今福建省龙海东南海澄镇,属漳州府 。清仍属漳州府 。1960年再与龙溪县合併,改名龙海县,以两县各取一字得名 。清朝设汀漳龙道,管辖汀州府之县、漳州府之县,龙巖州 。1734年(雍正 十二年),闽浙总督 郝玉麟奏请升龙巖县为汀漳龙道直隶州,下辖龙巖、漳平、宁洋县 。1913年(民国2年)废府设汀漳道 。民国23年设督察区后,今漳属各县基本稳定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即福建人民政府)设龙汀省,下辖漳州、龙巖地区 。1949年09月26日,福建省政府决定,将原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行政督察区辖龙溪 、漳浦、云霄、诏安、东山、海澄、长泰、南靖、平和、华安10县 。1950年09月14日,又改为龙溪专区,成立龙溪专区专员公署 。龙溪区均辖10县 。1951年06月,析龙溪县城关区(共两个区)设漳州市(县级) 。此时,龙溪区辖十县一市 。1955年3月,改龙溪区为龙溪专区 ,成立龙溪专员公署 。1958年,划出龙溪专区海澄县海沧、新垵(新垵、惠佐、林东、许厝、霞阳、田边、翁厝等)2乡归属同安县 。1960年海澄县再与龙溪县合併,改名龙海县,以两县各取一字得名 。1978年划入杏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