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噶蜥属

坦噶蜥属【坦噶蜥属】坦噶蜥属,学名:Tangasaurus是新双孔类杨氏蜥形目(又名始鳄目)的一属,属于坦噶蜥科,是种水生爬行动物,生存于二叠纪晚期的坦尚尼亚坦噶区 。目前只有唯一种,模式种曼氏坦噶蜥(T. mennelli) 。化石时期:二叠纪晚期 。
基本介绍中文名:坦噶蜥属
外文名:Tangasaurus
属性:水生爬行动物
化石时期:二叠纪晚期
发现与命名在1922年,地质学家F. P. Mennell在坦乾伊喀东北部的坦噶附近的鲁胡胡河谷,发现数个小型爬行动物的化石 。该地属于坦噶地层(Tanga beds),地质年代约2亿5200万到2亿5100万年前,相当于二叠纪晚期的长兴阶 。虽然F. P. Mennell最初宣称发现八个接近完整个体,之后研究并只有发现两个个体,有六个个体不见蹤影 。坦噶蜥目前已发现三个标本,来自于两个个体 。体型较小个体分别位于两个互相对应的石板,但保存状态良好,这两个标本包含:一个部分头颅骨、接近完整的身体骨骼,被列为坦噶蜥的选模标本 。这两个标本分别由辛巴威布拉瓦约博物馆(Bulawayo Museum)、南非开普敦南非博物馆所保存、管理 。第三个标本是体型较大个体,是一个几乎完整的身体骨骼,但保存状态差 。此外,德国古生物学家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1913年曾在当地发现一些爬行动物的化石碎片 。坦噶地层目前已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只有坦噶蜥的三个标本、以及沃纳·詹尼斯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碎片 。在1924年,古生物学家西德尼·霍顿(Sidney H. Haughton)将这三个标本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是曼氏坦噶蜥(Tanga mennelli) 。属名意为“坦噶蜥蜴”;种名则是以发现化石的F. P. Mennell为名之后在马达加斯加的二叠纪晚期地层,发现许多保存状态良好的爬行动物化石,在1926年被法国古生物学家尚·皮尔逖(Jean Piveteau)鉴定为坦噶蜥属 。在二叠纪晚期,莫三比克海峡已开始形成 。在1980年代的数个研究,发现这些马达加斯加化石是不同动物,因此被命名为沙地欧龙 。另一个发现于马达加斯加的标本(编号MNHN 1908-32-57),曾被暂时编入于坦噶蜥属 。同样在1980年代,这个标本也被建立为新属,盔齿龙 。体徵在1982年,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菲力·柯尔(Philip J. Currie)重新研究坦噶蜥、以及其与其他始鳄目的分类与演化关係 。菲力·柯尔提出坦噶蜥的两个自衍征 。背椎有高、矩形神经棘 。中段尾椎的神经棘最高处,高度比所附属椎体还多出35% 。菲力·柯尔研究提到的最大型坦噶蜥科标本,属于霍瓦蜥,身长估计约为30厘米 。坦噶蜥的最大型标本,比这个标本还小了约20%,但根据其不完全的骨化程度,显示这个坦噶蜥标本还没成长至最大体型 。分类历史西德尼·霍顿命名坦噶蜥时,提出它们可能是双孔亚纲爬行动物;并根据长而强壮、平坦的尾巴,提出坦噶蜥可能是水生爬行动物 。尚·皮尔逖则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坦噶蜥是主要活动于陆地的陆栖动物 。法兰兹·诺普乔(Franz Nopcsa)提出坦噶蜥的近亲包含:纤肢龙、KadaliosaurusBroomia、以及始鳄目的SaurosternonPleurosaurus;在当时,始鳄目的範围包含比纤肢龙还原始的双孔亚纲物种,目前已少被科学研究使用 。尚·皮尔逖命名的霍瓦蜥,化石发现于马达加斯加,当时被认为是中龙的近亲,霍瓦蜥具有短颈部、短手掌、发展良好的神经棘、较厚的肋骨,但没有中龙的明显特化为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徵 。西德尼·霍顿重新研究这些马达加斯加标本时,发现坦噶蜥、霍瓦蜥有高度类似处,两者都是双孔亚纲爬行动物 。西德尼·霍顿提出坦噶蜥的形态介于杨氏蜥、霍瓦蜥;并根据霍瓦蜥的短前肢与肩胛鸟喙骨、软骨小幅骨化、延长的身体,而提出霍瓦蜥也是水生爬行动物 。在1926年,尚·皮尔逖将坦噶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