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樾牌坊群( 二 )

棠樾牌坊群
文章插图
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慈孝里坊,卷草纹头脊式,4柱3间,通面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米,上面镌刻的是“御製”、“慈寺里”,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製”的 。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 。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 。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 。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 。……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 。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

棠樾牌坊群

文章插图
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矢贞全孝坊,江氏节孝坊额刻“矢贞全孝”、“立节完孤” 。牌坊结构与乐善好施坊相同 。县誌记载,江氏为棠樾人,26岁守寡后,“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培养成歙县的名医 。寡妇守节,培养后嗣,被宗法社会认为是最大的孝行,因为宗族是依靠血统来维繫的 。所以在江氏80岁高龄时,族人为她请旌,建起了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
棠樾牌坊群

文章插图
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乐善好施坊,均为沖天柱式,4柱3间,通面阔11.82米,进深2.85米,高11.70米 。大小柱额都不加纹饰,唯挑檐下的拱板镌刻花纹图案,月樑上的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了精緻的纹样 。粗大的樑柱平琢璋磨,不事雕饰 。此坊为旌表诺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鲍均而建 。鲍淑芳为大盐商,嘉庆八年集众商输饷,奉旨议叙盐运使职衔,洪泽湖决堤时,集议公捐米6万石,淮河、黄河水灾时,捐麦4万石,开六塘河归海,集众输银300万两,疏浚芒稻洞,捐银6万两 。助设沙河闸,捐银5000两 。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 。但临终却没见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嘱咐儿子鲍均,克守祖训,造福乡里 。徽州府督抚被鲍淑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请命于朝廷,以乐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 。
棠樾牌坊群

文章插图
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节劲三冬坊,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 。县誌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时小姑生病,她昼夜护理 。29岁时丈夫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 。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季着名的书法家 。年老之后,吴氏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 。“厚葬”也是对祖宗的孝顺,当然也值得颂扬 。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 。她在60岁时辞世 。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地的官员,遂打破继妻不準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 。儘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立”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 。
棠樾牌坊群

文章插图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天鑒精诚坊,旌表孝子鲍逢昌,背镌“人钦真孝”,牌坊结盟构与乐善好施坊相同 。鲍逢昌孝子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 。据记载,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 。清顺治三年(1646年),才14岁的逢昌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后终于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 。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 。一进家门又见母新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医治 。母亲服用后果然痊癒,族人便说这是他“天鑒精诚”、“孝愈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