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十不闲


涿州十不闲

文章插图
涿州十不闲【涿州十不闲】十不闲从清代开始流传于河北涿州一带的传统曲艺曲种之一,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面拴着锣、鼓、钹等打击乐器,表演时由一人操作,演员手打脚踩一齐忙,所以叫“十不闲” 。演出小戏时,这一道具又成了后台的乐队 。涿州“十不闲”与莲花落相结合,演出注重插科打诨,唱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后来逐渐衰落 。目前,涿州“十不闲”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基本介绍中文名:涿州十不闲
分类:曲艺
地区:河北省涿州市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 河北 · 保定 · 涿州市文化遗产名称:涿州十不闲
涿州十不闲

文章插图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遗产编号:1—6—8遗产类别:曲艺申报日期:2007年申报人/申报单位:保定琢州市遗产级别: 省得名缘由十不闲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它常以花会面目出现,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面拴着锣底鼓、钹等打击乐器,表演时由一人操作,演员手打脚踩,可谓手脚不什闲(一齐忙),故名十不闲,又称什不闲 。又另一种说法是最早十不闲架子上拴着十种乐器所以得名十不闲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十不闲的解释是:清代曲艺种,清康熙时在北京等地流行,原为凤阳花鼓 。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十不闲凤阳妇人歌也” 。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 。
涿州十不闲

文章插图
正在化妆的“十不闲”剧团演员来源演变据陈雨门先生《中州今古》中说:“莲花落早在明朝已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以北一带 。”当时莲花落的唱词开头就有“打十不闲的不害羞,挑着担子满街溜”这样的唱词 。此外,十不闲“原为凤阳花鼓”有这样一段唱词说明:十不闲出在凤阳,挑到净地走会扬香 。原本是妇人学来妇人唱,也不是西皮不是二黄 。流落北京城装男扮女,一台大戏讲的是假巧装…(一般认为流行于江浙和北京一带的“十不闲”由此演变而成,演唱者两人,一女击鼓,一女敲锣齐唱) 。
涿州十不闲

文章插图
演出情景分布地区十不闲起源于明末,除了“围着京门子转”之外,在涿州、房山、大兴、涞水等地广为流传,在清代曾风靡一时,且从民间唱到了朝廷的皇宫之内 。民国以后,十不闲在城市日渐衰落,但河北民间涿州市东城坊镇三城村、北京房山石窝村等地还在传唱 。
涿州十不闲

文章插图
演出情景表演形式清人李声振对十不闲的表演是这样描述的:“凤阳妇人歌也,设一桁,若木移、枷然、上饶、鼓、筝、锣各一,歌毕,互击之以为节,名打十不闲” 。涿州三城老艺人郭德先(已故)说:十不闲只有一个架子和竹板进行伴奏,没有丝竹等文场乐器,没有“琴弦”与“弦”字不贴边儿 。十不闲的伴奏乐器组成的架子,约一丈高,组装有锣、鼓、铙、钹等乐器,拉架子的人,两手分执锣、鼓槌各一个,架子两边拴着铙钹,用线牵至脚上,演出时手脚配合,用锣、鼓、钹击打出不同音响套数 。
涿州十不闲

文章插图
演出情景分类情况河北的十不闲艺人又有清门、浑门之分,浑门指民间的职业演出艺人,他们的架子是单梁式,唱腔讲究韵味,声情并茂,表演时常有插科打诨之处;清门指旗人子弟的自娱演出,他们的架子是双梁,据说是依照清朝户部的天平形式做的,通常在高门宅第演出,曲词趋于文雅 。此外还有一种小架子十不闲乐器,高三尺,艺人常背着走街串巷,撂地演出则放在桌上 。十不闲的表演形式比较灵活,有坐唱也有站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