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故村

归故村【归故村】归故村位于启蒙镇北面,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 。东临中华村,南与边沙村接壤,西邻甘塘村,北邻华洞村 。辖下归故、上归故、水塘、大坪、顿茨、补妹、高增、便胜、归相、正发10个自然寨,村委会驻下归故 。各自然寨的后龙山、锁口山都有成片的古树林,多数为红豆杉、榉木、樟树、荷木等珍贵稀有树种 。归故坳上一株最大的核桃树胸围3.4米,高20米 。产水晶矿 。过去溪中出娃娃鱼,现已极少 。1940年代末,老虎常入寨袭击人畜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归故村
别名:上扒洞
行政区类别:村
地理位置:启蒙镇北面,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
面积:13215亩
人口:1099人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村情介绍归故,侗语称“guis guv”,意为溪头的寨子,旧称上扒洞 。地处山间小坝中,四周群山环抱,古树翠竹环绕,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至寨脚呈“之”字形蜿蜒流下往中华村、华洞村至平略镇归朝村入八洋河 。历史沿革清代属黎平府龙里蛮夷长官司所辖,民国时期属启蒙乡 。1951年属启蒙乡,1953年民主建政属新华乡,1956年属启蒙乡,1958年属启蒙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启蒙公社,1984年至今属启蒙镇 。全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253户,1099人,劳力559人,俱为侗族,村民委驻下归故 。有杨、许、黄、龙、孙、刘、罗、吴、潘9个姓氏 。杨、许2姓于清代中期由边沙最早迁入,现有104户,分居归故、便胜、政发、水塘等寨 。许姓曾改从杨姓,1980年代恢复许姓;黄姓始祖于清代中后期从天柱注溪迁入,现有62户,分居高增、大坪等寨,历来尚武,至今武风仍盛;龙姓于清代后期由天柱邦洞迁入,现有41户,分居高增、补妹、顿茨等寨;孙姓于清代中后期由天柱兰田迁入,现有21户,分居归相、顿茨等地;刘姓于清代后期由天柱高酿迁入,现有14户,居水塘;罗姓于清末从边沙迁入,现有6户,居归故;吴姓于1950年代由烂泥塘迁来,现有2户,居顿茨 。土地资源全村总面积1321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536亩, 森林覆盖率76.77% 。耕地550亩 。该村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曾是主要经济来源 。现有联户林场1个,面积1700亩 。归故还是县内着名的楠竹之乡之一,成片楠竹林有1000多亩 。村人传统尚竹编,竹製品有晒席、箩筐、背兜、焙笼、睡席、簸箕、撮箕、筛子、篮子、篓子、筷子、水筒、笔筒、鱼篓、鱼罩、鸡笼、鸟笼、竹桶、竹椅、凉床、竹凳、笆篓、弯篓、刷子等,垄断启蒙市场 。近年有湖南篾匠坐于村中收购南竹,用机器加工粗半成品,而后外运作精深加工 。近年打工成为村中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村民黄召善、刘荣槐、龙召清先后在唐山挖煤遇难 。基础建设归故村于1956年始建国小,利用下归故寨脚旧庙上课,1958年迁至白岩田 。1963年在下归故新建500平方米木质教学楼,掌墨师黄道昌, 并移至新校址办成完小,1976年开办附设国中班,1980年附中併入启蒙中学 。2005年拆除木质教学楼,由国家扶助11万元建成2层7间,有8个教室425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教学楼 。2005年学生160余人,教师7人 。1950年代至今,全村参加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职工有47人,历届大学生14人 。黄美煜现任贵州省电子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院党委办公室主任 。2006年,便胜寨学生杨再清考上清华大学 。现村中有篾匠8人,木匠16人,铁匠2人,雕刻匠1人,缝纫匠1人,武师1人,兽医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