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集团


邵氏集团

文章插图
邵氏集团【邵氏集团】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于1958年成立,由邵逸夫担任总裁,同年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主要从事电视广播节目的製作与发行 。
基本介绍中文名: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外文名: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
成立时间:1958年
创建人:邵逸夫 邵仁枚
总裁:邵逸夫
地点:香港
代表明星:周润发 等
主要成就1958年,邵氏电影公司成立,主要製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 。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 。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同期不断收缩电影业务并于1987年5月停止生产电影,主要精力投入到电视剧的製作上 。2000年,邵氏宣布将所拥有的一千多部的电影永久着作权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 。2003年,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村建设香港电影城,并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历史发展邵氏兄弟的父亲邵玉轩在20世纪初活跃于上海工商界,主要经营颜料生意 。但邵家的众多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 。邵氏兄弟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邵逸夫为最小,原名叫仁楞,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均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 。1924年,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製片兼导演,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 。1925年,拍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 。1931年拍摄的《歌场春色》,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与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电影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 。邵氏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停业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 。从此,邵氏电影每年发行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製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电影,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 。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等,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邵氏家族对中国电影事业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氏家人献出的心血 。商业片的时代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之后,邵氏电影才得到蓬勃的发展 。在50年代香港电影百花齐放的时代,邵氏电影并不十分抢眼,在邵氏公司羽翼丰满之后,众多豪华製作的面世,让“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深入人心,邵氏电影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质 。邵氏雄霸香港影坛二十余载,对香港电影产生了极其深邃的影响 。在邵氏之前,香港电影以讲求艺术内涵的文艺片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孤岛天堂》、《清宫秘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艺经典 。在邵氏公司一统江湖之后,香港影坛逐渐由文艺主打转变为商业片成主流的局面 。邵逸夫认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卖座,必须懂得迎合观众的口味,他虽然给予手下导演们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这些导演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要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赏 。在香港影坛曾经或是仍然在延续地类型片种中,比如黄梅调电影、武侠片、时装动作片、鬼片、风月片、清宫片、甚至包括贺岁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种类型电影都拍到了极至,并且一直向好莱坞学习,懂得运用高投资和大明星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可以说,华语电影早期的商业运作模式,在邵氏公司这里得到了成熟和进一步发展 。邵氏的经营理念虽然没有被香港影坛全面承袭,但是对商业片从製作到行销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响着整个80年代的香港电影人 。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产之后,原来邵氏的工作人员纷纷另谋高就,这是一大批中坚的电影力量,其中包括邹文怀、吴宇森、王晶、刘伟强、程小东、许鞍华等等,他们都是先后从邵氏走出来的电影精英,他们在邵氏所学到的电影经验,使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无穷 。邵逸夫40年的苦心经营,把邵氏建立成一个庞大的电影王国,也让香港影坛成为亚洲商业电影之都 。邵氏电影重放异彩儘管邵氏电影于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电影城也转到电视台下用作拍摄电视剧集之用,邵氏渐渐在华人的电影圈中隐去了昔日的锋芒,但无论如何,没有人怀疑邵氏电影是华人影坛的一块瑰宝 。1999年,马来西亚的财团购买了邵氏760多套电影的着作权,随后在藉助邵氏资源丰富的片库在香港设立了天映娱乐公司 。天映娱乐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邵氏电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资通过数位技术修复了电影的旧底片 。对天映娱乐来说,他们在成立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复这些褪色的底片 。天映娱乐用了最先进的数码器材和技术来修复这些邵氏老片,具体的工作包括色彩调校、清除污迹、修补破损和刮痕等等 。接着是把这些修复过的作品推向市场,经修复过的影片将可能重现大银幕,让人们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辉岁月;邵氏与中国星合资近10亿港元将军澳影城的竣工,也会促使邵氏会重新签艺员投拍新片 。成功之道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其中邵醉翁集总经理、导演于一身,为兄弟们树立榜样,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四兄弟中仁枥负责会计掌握内部财务开支,仁枚和邵逸夫任发行,几兄弟不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协调,在影片拍摄上也全员出动 。邵氏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11部影片,基本上是大哥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 。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缩短製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 。导演李翰祥黄梅派电影在邵氏电影中,中国古装片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则是拍摄古装风月片的高手 。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 。这一成功,让邵氏的老闆坚定了对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励下,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奖,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 。60年代中之前,黄梅派都是邵氏电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当时邵氏的皇牌导演 。张彻 胡金铨 新派武侠电影与李翰祥的风格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为新派武侠电影,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所拍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百万导演”的名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在张彻的电影中,男性演员才真正赢得了主角的地位 。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陪衬的作用,张彻则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他们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的标準,他们最看重的是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却往往退居二线,成为影片主线的一个陪衬 。胡金铨与张彻同属于一个时期的导演,同样是新派武侠片的开山鼻祖级别的人物,不过,他和张彻还是有些不同,胡金铨更强调动作在画面上的美感,塑造的人物性格大多比较含蓄,而张彻则追求残酷美和动作的利索和真实,塑造的人物也较为强硬 。楚原: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超现实诡异武侠片同样是武侠影片,楚原的风格又独树一帜,属于超现实主义,这和他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有关,《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 。这类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风流倜傥、放蕩不羁、他们浪迹天涯,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节,这也正是古龙小说的特点 。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 。(以上资料来自)演员男当家王羽原名王正权,江苏无锡人,1944年出生,1963年,王羽考入邵氏公司 。1967年王羽在《独臂刀》中以精湛的武艺,塑造出侠者的经典形象,连带更创下香港电影票房的新纪录,突破百万元的大关,邵氏也从此在香港武侠电影市场中执其牛耳 。除了外形出众,王羽同时生性刻苦耐劳,反应敏锐,使得他成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侠小生,主演过的电影计有《鸳鸯剑侠》、《边城三侠》、《神刀》、《金燕子》等 。罗烈原名王立达,广东人,6月29日在印尼出生 。十多岁到香港,1962年投考武术训练班,同年签约邵氏,主要演出武侠片 。1969年,凭藉张彻执导的《铁手无情》成名,其后在《天下第一拳》中更首当主角 。影片轰动美洲和欧洲,盛况不在李小龙电影之下 。罗烈在邵氏十多年,所拍的电影有七十多部,其中《金燕子》、《毒龙潭》、《大盗歌王》等都是经典名作 。八十年代初期,罗烈离开邵氏,只身走到台湾闯天下 。1988年他回港发展,并且签约成为亚洲电视艺员 。于2002年11月2日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狄龙原名谭富荣,1946年出生,广东新会人 。狄龙于1968年考入邵氏公司的南国演员训练班,翌年张彻《死角》一片徵选主角,他从十个试镜新人中脱颖而出,在剧中扮演一位反叛意识很强的青年张纯 。狄龙与张彻导演合作无间,在张彻导演的影片《保镖》、《报仇》、《十三太保》等出任主角,扮演的大侠不仅神肖形似,武打招式也丰富多彩 。女头牌文:林黛出生于1934年,广西人,15岁的时候到香港定居,16岁开始进入演艺圈 。她在邵氏期间拍摄的《貂蝉》《千娇百媚》《不了情》都为她带来的影后的殊荣(她另外一次当影后是因为在电懋拍的《金莲花》) 。1964年,她为情自杀身亡,留下《蓝与黑》和《宝莲灯》两部未完的作品 。她的古装扮相特别妩媚,是邵氏风月片盛行时期的头牌女星 。武:郑佩佩与林黛不同的是,郑佩佩是邵氏的武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电影 。她刚刚出道的时候,接拍了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由此而以“侠女”之称闻名 。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国生活 。当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时候,身手依旧了得的郑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 。(以上资料来自)其他吴思远吴思远素有“香港影坛教父”的称号,1944年出生于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国实验剧团编导科学习,毕业后留在邵氏公司工作,曾任场记、副导演 。在离开邵氏之后,继续导演《罗马大绑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 。吴思远除了自己做导演,还发挥自己的社会威望,为整个香港电影的工作大环境而奔走 。吴宇森1946年出生于广东省,4岁时迁往香港居住 。他25岁起在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以助理导演的身份开始拍片,师从张彻,后来陆续加入了嘉禾和新艺城公司 。《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喋血街头》、《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 。向好莱坞进军之后,执导了《终极标靶》、《断箭》、《变脸》、《风语者》,把东方的动作片风格带到好莱坞 。邵氏大事记年份 邵氏大事记1896 邵醉翁出生 。1898 邵人出生 。(注 1: 根据《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邵人生于1898年5月10日 。黄仁、梁海强等合编的《中国电影电视名人录》[台北,今日电影杂誌社,1982] 则说邵生于1899 。)1901 邵仁枚出生 。1907 邵逸夫出生 。1924 邵仁枚到新加坡、马来亚筹备电影发行公司 。(注 2: 年份根据邵仁枚为新加坡国家电影资料馆所做的口述历史访问所言 。)1925 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创业作为《立地成佛》 。1928 上海明星、大中华、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公司联合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天一展开激烈的竞争,被称为「六合围剿」 。邵醉翁派遣六弟逸夫长期在南洋协助邵仁枚,建立发行及放映网路 。(注 3: 邵氏机构网页称邵逸夫于1926年往南洋,但一般的研究资料都认为邵逸夫是在「六合围剿」以后才往南洋的,由于还没有找到更充分的理据去支持前者,因此在这里採纳后一个说法 。)1931 天一拍摄首部片上发声影片《歌场春色》,为中国有声电影技术带来突破 。1933 天一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首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 。1934 邵醉翁来港建立「天一港厂」,厂址位于九龙土瓜湾北帝街42号,在港公映的第一部作品为粤剧电影《泣荆花》 。1937 天一港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由邵人代替邵醉翁主持业务 。1946 邵人加入大中华影业公司成为股东之一,并租出南洋片场予大中华作拍片之用 。1950 南洋影片公司改名邵氏父子公司,由拍摄粤语片改为拍摄国语片,属下南洋片场亦改为邵氏製片厂 。1952 邵氏父子公司官方杂誌《电影圈》(港版)出版 。1955 邵氏粤语片组成立 。在星洲摄製第一部以邵氏名义出品的粤语片《星岛红船》 。1957 邵氏父子公司首次与韩国合作,摄製《异国情鸳》,由日籍的西本正(贺兰山)担任摄影 。邵逸夫赴港接掌製片事务 。邵氏官方电影杂誌《南国电影》在港出版 。195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同时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 。邵氏父子公司改为在香港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 。《貂蝉》于第五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女主角(林黛)及最佳导演(李翰祥)等五个主要奖项 。1959 《江山美人》于第六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影片 。与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合作,在港拍摄《香港三小姐》 。邹文怀加入邵氏兄弟为宣传主任 。1961 南国实验剧团成立,由顾文宗任团长,为邵氏培训演员 。。1962 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于康城影展获优秀技术大奖,以表扬其内景彩色摄影的成就 。1963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屡创卖座纪录,掀起黄梅调电影热潮 。李翰祥离开邵氏兄弟,往台湾自组国联公司 。1966 由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标誌新派武侠潮流的形成 。邵氏兄弟另一官方杂誌《香港影画》出版 。美国《生活杂誌》(Life)大幅报导邵氏影城风貌 。1967 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独臂刀》上映,票房超过一百万港元,从此开创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 。1969 方逸华加入邵氏兄弟,初在採购部工作 。1970 邹文怀离开邵氏兄弟 。1971 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由孙家雯主持,取代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并于同年11月发行股票,正式成为上市公司 。1972 李翰祥重返邵氏兄弟,首部作品为《大军阀》 。许冠文担任片中男主角 。1973 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国电影市场,深受西方观众欢迎 。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 。与英国鹹马公司(Hammer Film Productions)合作恐怖片《七金尸》(Dracula and the 7 Golden Vampires),由姜大卫、施思、彼得古城(Peter Cushing)主演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张彻代表邵氏兄弟,组织长弓公司 。1974 许冠文离开邵氏兄弟 。吕奇创办金禾影业公司,包拍邵氏兄弟影片 。长弓公司开始在台湾拍片 。邵逸夫获英女皇颁发CBE勛衔,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5 邵逸夫宣布投资六千万港元拍摄詹士克维尔(James Clavell)的畅销小说《大班》(Taipan),并于翌年在邵氏影城开拍 。邵醉翁于2月17日逝世 。1978 邵氏兄弟在荷里活投资一千六百万美元拍摄《地球浩劫》(Meteor, 1979),主演者包括辛康纳利(Sean Connery)、妮妲莉活(Natalie Wood)、亨利方达(Henry Fonda) 等 。1980 邵逸夫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并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1982 邵逸夫投资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导演,夏里逊 (Harrison Ford) 主演的科幻经典《2020》(Blade Runner) 。1985 邵氏兄弟基本停产,院线则出租予潘迪生的德宝电影公司 。1986 邵氏兄弟将影城出租给无线电视 。1988 邵氏兄弟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组大都会电影公司,由方逸华负责,创业作为《撞邪先生》 。1999 以六亿元将七百多部电影着作权售予马来西亚财团Usaha Tegas Sdn Bhd(该财团稍后在香港成立天映娱乐有限公司) 。2001 邵逸夫与方逸华成立电影动力有限公司,创业作为《绝色神偷》 。2002 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扬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每年奖金金额达一百万美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 。2003 与中国星合作投资十一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村兴建「香港电影城」 。(以上资料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