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7年 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

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2003—2007年 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4年2月16日发布的规划 。
基本介绍中文名: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
外文名:Development Plan of Tea Industrial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文号:皖政办〔2004〕13号
类型:规划
地区:安徽省
通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皖政办〔2004〕1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的水果、畜牧、优质粮、优质油、渔业、茶叶、蔬菜、棉花、中药材、茧丝绸等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完善协调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科学指导农业产业化规範有序发展,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规划安徽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2007年)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结合我省茶叶产销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制定本规划 。一、茶叶市场概况和我省现状分析近年来,国际茶叶市场总体情况是产量增加,价格走低 。年产量基本保持在300万吨以上,贸易量基本稳定在110万吨上下,其中,红茶约90万吨左右,绿茶约20万吨左右 。国内茶叶产销总体较为稳定,供求基本平衡,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茶园面积增加,产量增加 。2002年,全国茶园面积1775万亩,产量72.06万吨,分别比2001年增长3.5%和2.69%;二是茶叶结构更加最佳化,名优茶得到持续发展;三是茶叶销售呈上升趋势 。2002年,国内茶叶销售量和销售额为47.7万吨、120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6%和40%;四是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得到较快的发展;五是茶叶出口数量稳定,但金额下降 。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国出口茶叶25.2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出口金额3.3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8% 。从我省情况看,现有茶园面积约160万亩,年产茶叶近5万吨,名列全国第7位 。茶叶类别主要有红茶、绿茶、花茶和名优茶,其中,红茶产量约6000吨,大宗绿茶约28000吨,名优茶约15000吨,花茶约1000吨 。近年来,我省茶叶内、外销的比例约为4∶6,其中红茶和大宗绿茶主要供应出口,名优茶主要是内销 。综合起来看,我省发展茶叶产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自然环境优越,茶叶资源丰富 。在全国10大名茶中,安徽就占有3种 。二是生产加工体系完备,基本形成了茶叶初精製加工体系 。三是茶叶科研教育力量雄厚,拥有一大批茶业专家和技术人员 。四是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为茶叶深加工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五是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茶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我省发展茶叶产业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方式落后,加工水平较低;产加销联结不够紧密,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品种结构不合理,新产品开发滞后;投入少,科技成果转化不够;茶树普遍老化,茶园整体水平低;由于农残等原因,在出口时遭遇“绿色壁垒”,等等 。二、主要内容(一)总体目标 。通过5年努力,到2007年末,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左右,产茶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 。以重点产茶区为重点,建成一批规範化的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生产示範基地,无公害茶园面积发展到120万亩,年产无公害茶叶4万吨,带动农户超过35万户 。有机茶麵积和生产能力分别达到5万亩和1700吨 。茶农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由年均950元增加到1250元 。培育2个年产值(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 。实现全省茶叶标準化生产,内销茶的农残及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準,外销茶达到进口国检验标準 。(二)区域布局1.皖南产区 。主要分布在黄山市、宣城市和池州市的歙县、休宁、祁门、黄山区、黟县、徽州区、郎溪、宣州区、广德、泾县、东至、石台等12个县区 。主攻方向是:重点发展红茶、绿茶、花茶、名优茶和保健茶生产 。发展目标是:2007年,无公害茶叶面积达80万亩,年产无公害茶叶2.8万吨,有机茶麵积3万亩,年产有机茶1000吨 。2.皖西产区 。主要分布在六安市、安庆市的金寨、霍山、舒城、裕安区、金安区、岳西、太湖、潜山等8个县区 。主攻方向是:重点发展绿茶和名优茶生产 。发展目标是:2007年,无公害茶叶面积达40万亩,年产无公害茶叶1.2万吨,有机茶麵积2万亩,年产有机茶1000吨 。(三)基地建设 。重点产茶市、县、区要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源的山区、半山区茶园,建立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开发生产示範基地 。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同时,着力抓好茶树良种培育、推广和茶园更新改造工作,提高良种茶园比例 。(四)龙头企业培育 。大力扶持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国润茶叶有限公司、安徽天方茶叶集团、黄山毛峰茶叶集团、六安瓜片茶叶公司等现有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外向型、牵动力强的省级龙头企业,并力争培育2—3个国家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支柱,以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託的龙头企业群 。与此同时,採取外引内联、重组、兼併、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逐步建立集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到2007年,培育10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2000万元、5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5000万元、2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龙头企业 。(五)市场建设 。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重点,大力开拓国内茶叶市场,重点扶持峨桥、黄山、六安三个茶叶市场 。同时,培育一批新的、辐射力强的全省性、全国性的大市场 。(六)品牌创建 。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技术标準,严格按标準生产,完善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採取科学的行销手段,通过扩大宣传等多种途径,打造2—3个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三、年度计画与目标(一)基地建设1.皖南产区 。2004年,无公害茶叶面积20万亩,其中,黄山市8万亩,宣城市和池州市各6万亩;有机茶麵积7500亩,其中,黄山市3000亩,宣城市2000亩,池州市2500亩 。2005年,无公害茶叶面积20万亩,其中,黄山市8万亩,宣城市和池州市各6万亩;有机茶麵积7500亩,其中,黄山市3000亩,宣城市2000亩,池州市2500亩 。2006年,无公害茶叶面积20万亩,其中,黄山市8万亩、宣城市和池州市各6万亩;有机茶麵积7500亩,其中,黄山市3000亩,宣城市2000亩,池州市2500亩 。2007年,无公害茶叶面积20万亩,其中,黄山市8万亩、宣城市和池州市各6万亩;有机茶麵积7500亩,其中,黄山市3000亩,宣城市2000亩,池州市2500亩 。2.皖西产区 。2004年,无公害茶叶面积10万亩,其中,六安市5万亩,安庆市5万亩;有机茶麵积5000亩 。其中,六安市2500亩,安庆市2500亩 。2005年,无公害茶叶面积10万亩,其中,六安市5万亩,安庆市5万亩;有机茶麵积5000亩 。其中,六安市2500亩,安庆市2500亩 。2006年,无公害茶叶面积10万亩,其中,六安市5万亩,安庆市5万亩;有机茶麵积5000亩 。其中,六安市2500亩,安庆市2500亩 。2007年,无公害茶叶面积10万亩,其中,六安市5万亩,安庆市5万亩;有机茶麵积5000亩 。其中,六安市2500亩,安庆市2500亩 。(二)龙头企业培育2004年,加大对现有5个省级茶叶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2005年,培育3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茶叶经行销售企业,其中,皖南产区2个,皖西产区1个;在皖南产区培育1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茶叶经行销售企业 。2006年,培育3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茶叶经行销售企业,其中,皖南产区2个,皖西产区1个;培育2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茶叶经行销售企业,其中,皖南产区1个,皖西产区1个 。2007年,培育4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茶叶经行销售企业,其中,皖南产区2个,皖西产区2个;培育2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茶叶经行销售企业,其中,皖南产区1个,皖西产区1个;培育2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达2亿元的茶叶龙头企业 。(三)市场建设 。大力扶持现有茶叶市场,到2007年,重点把峨桥、黄山和六安茶叶市场以及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建设成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型的专业批发市场和会展中心 。四、政策措施(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省供销社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全省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服务及项目论证、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 。各茶叶主产区要建立领导和办事机构,及时帮助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 。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精心组织,做好统筹协调和落实工作 。(二)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省一级筹集的资金重点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茶叶良种推广、低产茶园的更新改造;②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的生产、认证;③农残检测机构和基地建设;④重点茶厂的技改和科技成果转化;⑤实施品牌战略,等等 。各主要产茶市、县也要多渠道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 。各商业银行应对重点产茶县基地、重点茶叶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重点项目省财政给予适当贴息 。各主要产茶市、县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茶叶产业,同时,要充分调动茶农和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增加茶叶产业投入 。(三)加强茶叶科技开发和推广,切实提高茶叶生产水平 。进一步完善茶苗良种繁育体系,加大茶树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的力度,加快良种化茶园建设 。加强技术指导,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园素质和茶叶品质 。加快重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增加珠茶、蒸清茶、乌龙茶生产设施,积极开展产品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及卫生注册工作,提高茶叶生产能力和茶叶质量 。加强科工贸联合,重点抓好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储藏保质技术和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套用,加大茶叶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建立健全茶叶标準化体系,加快茶叶技术标準、技术检测的推广和普及 。加强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指定技术人员与基地挂鈎,实地进行技术指导或建立定点联繫制度,搞好无公害茶、绿色茶叶和有机茶的技术示範和推广工作 。(四)发挥省茶叶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强化省茶叶行业协会联繫政府与企业的桥樑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发挥行业优势 。各重点产茶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协会组织,负责协会内各成员之间的生产、流通、技术推广、茶叶科研等的协调管理工作 。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民成立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各类农协、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茶叶产销的组织化程度,扩大流通渠道,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连线,增加茶农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