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邦国际钢琴比赛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

文章插图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一般指本词条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是世界着名钢琴比赛之一 , 从1927年开始每五年举办一次 。它由波兰钢琴家Jerzy Zurawlew教授创办 , 在着名音乐家萧邦的故乡波兰首都华沙的华沙爱乐厅举行 。比赛得到波兰政府的资助 , 为每届大赛提供五百万兹罗提(约100万美元)的补助金 。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比赛每届颁发六项大奖及特别奖 , 赛项的特色是 , 评判会根据参赛者的实际表现来评定奖项 。若他们认为某一奖项无人有足够资格获奖 , 便会从缺 , 而不会有递补者 。
基本介绍中文名:萧邦国际钢琴比赛
外文名: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类型:钢琴比赛
开始时间:1927年
设定时间:每五年一次
比赛概述萧邦国际钢琴比赛是历史悠久的钢琴比赛之一 , 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 。比赛每5年在波兰首都华沙举办一次 , 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 。它不仅记载着现代钢琴家们的年少风华 , 更是二十世纪钢琴演奏史不朽传奇的见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萧邦的音乐被世俗曲解为靡靡之音 , 甚至连专业音乐院校都不愿意再将萧邦的作品作为教学曲目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波兰的钢琴家和音乐教育者们决定举办“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以发扬萧邦的音乐精神 , 并发掘出优秀的萧邦音乐诠释者 。比赛每届颁发六项大奖及特别奖 。赛事的特色是 , 评判会根据参赛者的实际表现来评定奖项 。若他们认为某一奖项没有人有足够资格得到 , 就会把它悬空 , 而不会让后来者补上 。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

文章插图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在1927年1月23-30日举行 , 地点是华沙爱乐大厅 。1932年和1937年的比赛同样在那里举行 。根据组织者的意愿 , 该比赛每5年举办一次 , 1942年的比赛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没有举行 。而且该比赛在二战之后几年内无法进行 。战后的第一次比赛 , 也就是第四届比赛在1949年举行 , 地点在“罗马”音乐厅——当时华沙爱乐乐团和歌剧院的临时所在地 。那届比赛成了萧邦逝世100周年的一大盛事 。再下一次比赛是在1955年举办 , 当时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华沙爱乐音乐厅刚刚重建完成 。战前和战后1955年、1960年、1965年的比赛都在冬天举行 , 接近2月22日 , 也就是萧邦诞生的日子 。后来由于2月份比赛选手和评审都容易出现较多疾病 , 日后的比赛安排在10月举行 , 也就是作曲家的忌日 。战前的比赛是由华沙音乐协会资助举办的 , 这个组织后来建成了萧邦高等音乐学院 。1949年第四届比赛是由萧邦百年诞辰执行委员会资助举办的 , 他们的经费由国家财政部提供 。1955年的第五届比赛是由文化部长组织成立的比赛执行委员会举行的 。从1960年起 , 萧邦协会成为了比赛的组织者 , 他们维持着整个比赛的组织运作 。1995年以前 , 比赛的资金来源都主要是国家财政部拨款 。1995年 , 第13届比赛有20%的资金来自企业赞助 , 2000年14届比赛之后企业的赞助越来越多 。从1957年开始 ,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从属于国际音乐比赛联盟 , 是这个联盟创办者之一 。1927年第一届比赛 , 来自8个国家的26名选手参赛 , 之后比赛迅速扩大 , 并且吸引越来越多的选手参赛 。1980年 , 来自36个国家的149名青年钢琴家参加了比赛 , 这是目前参赛选手最多的一届比赛 。11届到14届也有数量接近的选手参加 。在比赛的试听当中 , 青年钢琴家们会按照字母排列顺序演奏 , 最开始的字母由随机抽籤决定 。一般规则规定参赛的选手在18到29岁之间 , 但有时也会有适当的改变 , 在过去的比赛当中 , 最年轻的选手只有16岁 , 而年龄最大的则是32岁 。历史沿革第一至五届第一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举行于1927年 , 获得第一名的是当时年方20的苏联选手列夫·奥波林(Lev Oborin) , 他是以无可争议的成绩夺得冠军的 。他留下的录音不多 , 飞利浦唱片公司出版的他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是他着名的录音 。第二届比赛举行于1932年 。这届比赛的第一名也是前苏联人 , 名叫乌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 。他同时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 。乌宁斯基的录音也不多 , 飞利浦曾出版过他演奏萧邦《玛祖卡》的 “小双张” , 从演奏风格上看也偏重于稳重工整一路 。1937年举行的第三届比赛中获第一名的仍然是前苏联人 , 他是1913年出生的扎克 (Yakov Zak) , 他同时还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玛祖卡特别奖” 。DG“画廊系列”早年有一张他与别人合作的钢琴三重奏 。儘管前三届比赛的冠军全由苏联人囊括 , 但并未引起非议 。这固然因为波兰还未沦为苏联附庸、还是个独立的国家 , 但最重要的是评审能坚持自己的美学理念、有独立的人格 。事实上 , 这几位获奖者日后都成了一代宗师 , 也证明了这些评审们确有慧眼 。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 战火遍及全欧 。所以第四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就一直拖延到12年之后 。第四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于1949年举行 , 这届比赛由波兰的车尔尼·斯特凡斯卡(Halina Czerny-Stefanska)和前苏联的达维多维奇(Bella Davidovitch)两位女选手获并列第一名 。前者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 。捷克的Supraphon、英国的Pearl都为她出过专辑 。傅聪留学波兰时就曾随她学艺 。达维多维奇直到1982年近50岁时移居美国后才重新一鸣惊人 , 并在DG和飞利浦公司留下了不少唱片 。1955年举行的第五届比赛的获奖者 , 也许是历届比赛中最为乐迷所熟悉的 , 第一名:哈拉谢维奇(Adam Hazasiewioz) ;第二名: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 、第三名:傅聪(Fou Ts'Ong) 。冠军哈拉谢维奇是波兰人 , 飞利浦的“小双张”系列也出版了他的《夜曲和前奏曲》和《波兰舞曲与圆舞曲》 。获得第二名的阿殊肯纳齐次年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伊莉莎白女王钢琴比赛中夺魁 , 1962年参加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 , 和英国的奥格登(John Ogdon)同获首奖 。傅聪除了获得这届比赛的第三名外还夺得了玛祖卡演奏特别奖 , 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这个比赛中进入前三名 , 也使他能够进入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深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