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泽


薛瑞泽

文章插图
薛瑞泽【薛瑞泽】薛瑞泽,男、汉族、1962年10月生,无党派,河南灵宝人,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 。1989年至1993年,任洛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 。1996年武汉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在河南科技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河洛文化研究所所长,图书馆副馆长、学报编辑部主任,现任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先后出版专着8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
基本介绍中文名:薛瑞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职业: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性别:男
人物简介薛瑞泽,男,1962年10月18日生,河南灵宝人,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河洛文化研究所所长 。人物经历1996年7月武汉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洛阳工学院河洛文化研究所工作,12月被评为副编审,1997年9月出任河洛文化研究所所长,1998年被原机械部评为跨世纪学术骨干培养对象 。2000年任图书馆副馆长;1999年任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2002年11月任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社科版主编 。2001年获得院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1997年获得院优秀教师 。河洛文化研究所专门史硕士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 。2004年取得新闻出版总署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在研工作1.《汉唐间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05年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子项目“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明与草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2006年 。3.国家社科重大科研基金委託项目“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研究丛书子课题“河洛文化的东进与西传”(2006) 。4.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人文社会科学类)获得者(2005)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度重大项目“河南经济通史研究”(参加人,承担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获奖成果1.《汉唐间河洛地区的粮食加工业》,洛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 。2.《论汉唐间河洛地区小农土地私有制的兴衰》,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2000 。3.《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洛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 。4.《试论鬼谷子的价值取向》,河南省社科联青年奖,2000 。5.《洛阳工学院志》,河南省社科联二等奖,2000 。6.《洛阳市志?商业志》,河南省社科联二等奖,2000 。7.《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一等奖,2002 。第十七届北方十五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2003年 。谭其骧禹贡基金着作类三等奖,2004 。8.《河洛文化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2008 。主要荣誉①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4) 。②洛阳市优秀专家(2004)(2009) 。③洛阳市社科理论专家组成员(2002) 。④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主编(2005) 。学术兼职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洛阳师範学院国际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河套大学 河套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洛阳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常务理事;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出版作品专着类1.《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26万字,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2.《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30万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河洛定鼎地》,参与撰写8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洛阳市志·商业志》副主编,49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洛阳工学院志》副主编,110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洛阳市志·河洛文化编》,15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河洛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30万字,2007年版 。8.《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融合》,40万字,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论文类1989年-1992年1、《董卓之乱原因试析》,《河洛春秋》1989年第2期 。2、《试论董卓之乱的性质》,《河洛春秋》1990年第1期 。3、《北朝婚姻简论》,《北朝研究》1990年下半年刊 。4、《魏晋南朝的奢侈风俗研究》,《学苑采英》,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北魏养老制度研究》,《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 。6、《东汉洛阳商业的勃兴》,人大《经济史》1991年12期複印 。7、《秦的人才政策刍议》,《洛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8、《夏商上帝崇拜与神权政治》(合着),《洛阳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9、《试论魏晋南北朝的婚姻法规》,《北朝研究》,1992年上半年刊 。10、《鄯善古国史述论》(合着),《新疆地方志》1992年第3期 。11、《论以刘邦为中心的人才群体》(合着),《洛阳师专学报》1992年6期 。12、《汉唐间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外贸易》,《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993年13、《从〈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看汉魏晋在鄯善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国农史》(核心期刊)1993年第3期 。14、《从〈楼兰尼雅出土文书〉看汉晋时期鄯善地区商业贸易》,台湾《简牍学报》1993年刊,兰台出版社 。15、《三国婚姻重视门第说商兑》,《烟台师院学报》1993年3期 。16、《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介绍 。17、《洛阳丝绸之路起点研究综述》(合着),《中国史研究动态》(核心期刊)1993年第7期 。1994-1995年 18、《洛阳曆代方誌纂修说略》(合着),《文史知识》(核心期刊)1994年第3期 。19、《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理论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洛阳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20、《〈拾遗记〉中洛阳史事述要》,《中州今古》1994年第6期 。21、《汉晋时期鄯善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新疆地方志》1995年第2期 。22、《3——6 世纪后妃变态心理剖析》,《许昌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23、《〈秦建筑文化〉评介》,《历史教学》(核心期刊)1995年第2期 。1996年24、《东汉洛阳令相关问题论考》,《郑州大学学报》(核心期刊)1996年第6期 。25、《秦老人问题浅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年第3辑 。26、《唯才是举令颁行的社会心理探析》,《洛阳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997年27、《汉唐间河洛地区的粮食加工业》,《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28、《汉唐间河洛地区的渔业》,《洛阳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998年29、《汉唐间河东地区的盐业》,《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0、《曹魏至隋唐河洛地区的茶消费》,《农业考古》(核心期刊)1998年第4期 。31、《秦军事集团与秦文化》,《秦文化论丛》第六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99年32、《试论鬼谷子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研究》(核心期刊)1999年第1期;人大《先秦秦汉史》3期複印 。33、《试论三国婚姻的政治性》,《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34、《暮云愁色满中原——杜甫的洛阳情结》(合着),《杜甫研究学刊》1999年第2期 。35、《论汉唐间河洛地区小农土地私有制的兴衰》(合着),人大《经济史》第5期複印 。36、《先秦至隋唐河洛商人研究》,《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7、《河洛与河洛地区研究补正》(合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核心期刊)1999年第2期 。38、《简论河洛地区的秦文化》(合着),《洛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00年39、《魏晋北朝婚姻中的二妻现象》,《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40、《碰撞与交融的华夏文明》,《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41、《略论三国兵士的婚姻》(合着),《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核心期刊);《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第4期选摘 。42、《试论魏晋南北朝的再婚问题》(合着),《思想战线》(核心期刊)2000年第2期 。43、《秦婚姻的政治文化意义》,《秦俑秦文化研究》2000年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44、《简论魏晋南北朝的赐婚》,《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45、《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区的漕运与仓储》,《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6、《汉唐间河洛地区的畜牧业》,《中国农史》(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人大《经济史》2001年第1期 。47、《汉唐间河洛地区的农业开发》,《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8、《魏晋南北朝的离婚问题》,《重庆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1期 。49、《魏晋南北朝的财婚问题》,《文史哲》(核心期刊)2000年第6期 。50、《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洛阳师範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1年第3期複印 。2001年51、《试论秦对东方文化的认同》,《商丘师範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2、《洛阳农机学院师生保护龙门石窟纪实》(合着),《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3、《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合着),《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54、《先秦秦汉河洛地区的冶铸业》,《四川文物》2001年第3期;人大《先秦秦汉史》5期複印 。55、《蜀汉婚姻的特色》,《文史杂誌》2001年第3期 。56、《汉唐间河洛地区的酿酒业》,《安徽史学》(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57、《北魏的内河航运》,《山西师大学报》(核心期刊)2001年第3期 。58、《春秋时期河洛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合着),《史学月刊》(核心期刊)2001年第5期 。59、《诸葛亮家族的婚宦关係》,《忻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0、《读〈洛阳伽蓝记〉论北魏洛阳的寺院园林》,《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核心期刊)2001年第2期 。61、《汉魏之际彭城的战略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17辑,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62、《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都城的几个问题》,《中国古都研究》,第18辑,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5月 。2002年63、《北魏的盐业经营及文化意义》,《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4、《全新视角洞察汉代社会的力作——读晋文〈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东南文化》(核心期刊)2002年第5期 。65、《读〈黄河文化丛书——住行卷〉》,《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3期 。66、《论史学编辑的学术视野》,《焦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7、《论网路时代的学报编辑工作》,《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8、《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9、《从洛阳新出墓誌论北朝婚姻的相关问题》,《洛阳出土墓誌研究文集》,朝华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0、《汉代“连逮”现象的社会影响》,《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比较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71、《论编辑和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72、《北魏的农田水利建设》,《安徽史学》(核心期刊)2002年第3期 。73、《北魏邻里关係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2年第4期 。74、《论隋朝的学校教育》,《忻州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5、《地方大学学报区域特色刍议》,《新乡师範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4期 。人大《出版工作》2002年第12期複印 。76、《论汉代的夫妻关係》,《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77、《论蜀汉时期的战略城池》,《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003年78.《汉代邻里关係研究》,《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 。79.《汉代疫病流行及救助》,《寻根》2003年第4期 。80.《六朝水灾及救助》,《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1.《北魏县令长的相关问题》,《史学集刊》(核心期刊)2003年第3期 。人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5期複印 。2004年82.《汉代监狱层次及管理》,《中国监狱学刊》(核心期刊)2004年1期 。83.《六朝时期的疫病流行及救助》,《江苏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2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3期 。84.《蜀汉军队的后勤供应》,《军事历史研究》(核心期刊)2004年1期 。85.《孟郊在济源河阳的生活与创作》,《焦作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86.《北魏的水旱灾害及其防治》,《北朝研究》第4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87.《论蜀汉时期的战略城池》,《中国古都研究》第1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88.《河洛文化的概念问题》,《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2005年89.《河洛地区地域範围研究》,《洛阳师範学院学报》2005年1期 。90.《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寻根》2005年5期 。《文摘报》2005年11月16日选摘观点 。91.《先秦秦汉以太原为中心的交通线路》,《中国古都研究》第20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92.《魏晋北朝疫病流行及救助》,《山西师大学报》(核心期刊)2005年5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摘题目 。93.《南北朝时期与朝鲜半岛诸国的交往》,《吉林师範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006年94.《论河洛文化的滥觞期》,《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期 。人大《先秦秦汉史》2006年4期複印 。95.《试论隋代科举考试》,《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1期 。96.《论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係》,《学习论坛》2006年3期 。97.《论河洛文化的特点》,《河洛文化研究——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年4月 。98.《读〈洛阳伽蓝记〉论佛教对河洛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高敏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线装书局,2006年6月 。99.《溱洧文化的地域範围及其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4期 。100.《试论河套文化的相关问题》,《河套文化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101.《唐宋时期沙苑地区的畜牧业》,《渭南师範学院学报》2006年6期 。2007年102.《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与与环境关係研究》,《农业考古》(核心期刊)2007年1期 。103.《试论汉代庆贺礼俗》,《秦汉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1月 。104.《六朝邻里关係研究》,《扬州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7年1期 。105.《魏晋南北朝北迁蜀人后裔的活动》,《宁夏大学学报》(CSSCI)2007年1期 。106.《试论汉代女性刑罚》,《东岳论丛》(核心期刊)2007年2期 。《光明日报》2007年4月6日《史学》选摘 。107.《河洛文化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中州学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4期 。108.《官渡之战中的后勤供应》,《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3期 。同时收入《官渡之战与原阳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版 。109.《魏晋南北朝的地质灾害》,《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4期 。110.《汉唐间河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河套文化论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1.《中古时期士人群体的迁移及其对文化交流的贡献——王永平〈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评介》(合着),《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4期 。112.《中国手工业史研究的新创穫——〈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评介》,《首都师範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7年6期 。113.《试论汉代父母与子女的关係》,《秦汉研究》(第二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11月 。114.《从北魏对河套地区的经营看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河套大学学报》2007年3期 。115.《中国考试管理制度史》,撰写20000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2008年116.《从出土文献看秦汉女性刑法》,《文博》2008年1期 。117.《汉唐时期荔枝产地的地理分布及北运》,《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庆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荣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 。118.《试论武则天时代的政治传言》,《武则天与神都洛阳》,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4月 。119.《北魏洛阳令的相关问题》,《中州学刊》(核心期刊,CSSCI)2008年3期 。120.《西汉以后对司马迁的评介》,《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八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21.《试论河洛文化的风貌》,《河洛文化论丛》(第四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5月 。同时收入《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 。122.《周代河洛地区与晋南地区的交流》,《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123.《论河洛地区的三川郡》,《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1期 。124.《文景之治的全景展示——〈文景之治〉评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125.《先秦至汉初南越地区与黄河文明的交往》,《中国古都研究》(第23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126.《论赵国以邯郸为中心的城市群及其商业经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127.《论先秦两汉黄河文明对南越地区的影响》,《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年 。2009年128.《试论河洛地区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中州学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1期 。129.《汉代梁国的社会文化风貌》,《南都学坛》2009年1期 。130.《汉武帝时期黄河水患治理及其历史启示》,《鹹阳师範学院学报》2009年3期 。131.《试论颛顼帝喾时期黄河文明的发展》,《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132.《富弼家族墓誌中经济史料分析》,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富弼家族墓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33.《富弼家族的婚姻问题研究》,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富弼家族墓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34.《现代包装设计理论体系的重构——评朱和平教授〈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套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35.《从出土文献看秦汉女性刑法》,《秦汉史论丛》(第1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136.《论汉晋时期杨震家族的文化传统》,《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137.《汉魏六朝荀氏家族的文化风尚》,《河洛文化与姓氏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38.《闽国建立与河洛文化南传》,《固始与闽台渊源关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39.《从出土文献看城旦舂刑名的适用範围》,《中原文物》(核心期刊)2009年第6期 。140.《两汉时期风俗差异的文化背景》,《秦汉研究》(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科研类《河洛文化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00年,已结项 。《2200年来陕晋豫三角地区历史时期人地关係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办(参加人)1999 。《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调查研究》,河南省社联,2001,已结项 。《河南高校图书馆特色建设调查研究》,省社科联(已结项),2001 。《汉代民间教育研究》,河南省教育厅(已结项) 。《汉唐间河洛地区饮食文化研究》,省社科联(已结项) 。学术评价1.王子今《读薛瑞泽着〈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9期 。2.卢海鸣《读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9期 。3.丁毅华《评薛瑞泽着〈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烟台师範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朱和平《一部区域经济断代研究的力作——评薛瑞泽着〈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5.王栾生《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人民日报》2002年2月13日 。6.晋文《汉唐区域史研究的新成果——简评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7.王化昆《〈河洛文化研究〉评介》,《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5期 。8.黄剑华《华夏区域文化研究的新篇章——评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巴蜀史志》2008年1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期 。9.王东洋《“河洛文化”研究的集成力作——〈河洛文化研究〉介评》,《洛阳师範学院学报》2008年1期 。10.晋文、胡小静《读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安阳师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1.张晓敏《源文化形态的系统研究——〈河洛文化研究〉评介》,《焦作师範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 。12.王健《读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印象》,《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3期 。13.李正周《河洛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评薛瑞泽、许智银着〈河洛文化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