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特殊志愿者的临终守护:被绝症患者大骂滚出去,开设死亡咖啡馆畅聊生死( 二 )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墓碑上的一句名言。
临终关怀志愿者雨晴曾陪伴过一位乳腺癌晚期的女人。
为了照料,病人的丈夫和女儿每天轮流在病房里陪护。
躺在病床上的女人非常焦躁,上一分钟嚷嚷着热了,下一分钟就喊着渴了,总是静不下来。雨晴带着志愿者去陪护的两个小时,大概是父女两个一天中唯一能够休息的时间。
志愿者的陪护,起初女人并不理睬,大部分时间都不愿意开口说话。雨晴没有勉强,一直安静的在床前陪着,偶尔为她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
突然有一天,病床上的女人示意要纸笔,雨晴找来递给她。
“我很怕死。”女人颤抖着写下了这几个字。
雨晴有些懵了,停了一会,用笔写道:“我也怕死,我们都会死。”
【 雨晴|特殊志愿者的临终守护:被绝症患者大骂滚出去,开设死亡咖啡馆畅聊生死】“我不想死。”女人又写。
握着女人枯瘦的手,雨晴慢慢凑到她的耳边,轻轻地说“别怕,有我们陪着你”。
女人不说话了,默默地放下纸,说要睡一会。她安静地睡了一小时。
几天之后,雨晴收到了她女儿的短信说,“我妈妈走了,走得很安详。”
后来雨晴才知道,家属一直不愿意告诉女人病况。“或许因为如此,她之前才总显得非常急躁不安,因为人越忌讳死亡,对它越一无所知,恐惧就会越大”,雨晴觉得。
“很多家属往往会选择隐瞒病情”。在陪伴过程中张明义发现,多数绝症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时,通常会经历愤怒、否定、沉默、配合这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护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临终关怀之中的陪伴环节能给予的,恰恰是有时医护及家属不愿去触碰的那部分情感上的安慰。虽然不多,但或许足以让处于生命倒计时中的患者,生出一些面对死亡的勇气”,张明义说。

雨晴|特殊志愿者的临终守护:被绝症患者大骂滚出去,开设死亡咖啡馆畅聊生死
文章插图
纪录片《人间世》截图
“要学会接受你的没用”
“你要学会接受,你做的事情可能完全没有用”。
张明义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陪伴的病人,是位已经躺在病床上两年的老人。疾病让他无法行动,说不出话来,也很少有家属来看望。张明义每次去,会给他擦拭和按摩放松,有时就坐在床头跟老人闲谈。
“你能从他眼睛里看出来,他是开心的。”
但更多时候,病人的不配合是常态。
一位老人因为无法正常进食,只能通过塑料管把营养输进身体。老人觉得管道弄得他很不舒服,背着人,悄悄拜托张明义帮他把管子拔掉,张明义拒绝了。老人非常的生气,尖叫大骂着让张明义滚出去。
面对这个暴怒的老人,张明义第一次内心涌起了深深的伤心和无力感,来陪伴老人家,为什么却连他的最后一点点请求都帮助不了,还无法缓解他的痛苦。
张明义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临终陪伴,究竟有没有意义?
同样的经历也存在于另一个志愿者梁君(化名)身上。在第5次去陪护那个患了脑瘤的13岁小女孩时,他兴冲冲带去了她喜欢的许嵩海报,却得知小女孩去世了,已经被送往医院准备摘除和捐献器官。
“我本来准备了惊喜,却瞬间有一种希望落空的感觉。有那么几分钟,我怀疑我做的这一切是否值得。”梁君说。
最终张明义想通了,“人不可能做好每一件事”,但他开始为自己陪护的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为他们带一颗家乡口味的椰子糖、写一张明信片、唱一首歌,陪他们聊聊自己的过去……
“你会发现面对陌生人,病人反而更愿意倾诉。有一些老人知道自己的情况,会想和孩子聊后事,聊一些心里话,但是孩子每次都把话题岔开,‘你会好的,会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