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述悟声


我述悟声

文章插图
我述悟声【我述悟声】《我述悟声》内容有“二七”名城添新景、风雨沧桑火车站、聚焦京沪高铁、我们一同坐高铁、“拍照”引发的故事、走进高铁、我们一路同行、坐着高铁去北京、在拉响“二七”大罢工第一声汽、笛的地方、挺进大独山、嘹亮的军号声等 。
基本介绍书名:我述悟声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页数:239页
开本:16
作者:徐宜发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113172040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我述悟声》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1949年10月生 , 河南人 。图书目录第一章中国梦·铁路情 “思维”走过二十年 乘坐G842次列车 穿越大山见真情 大山深处有“铁军” “二七”名城添新景 风雨沧桑火车站 聚焦京沪高铁 我们一同坐高铁 “拍照”引发的故事 走进高铁 我们一路同行 坐着高铁去北京 在拉响“二七”大罢工第一声汽 笛的地方 挺进大独山 嘹亮的军号声 坐上高铁试验车 郑州东站看春运 北盘江上架彩虹 我和火车头 走近郑州捷运 铿锵岁月 第二章背行囊·走四方 楚国古城 登上航母 欢乐园里的火车头 花开正艳植物园 我陪老师看黄河 扬州个园 汽车开到茶山来 黄河上跑着气垫船 荥阳的葡萄熟了 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 千年古镇黄龙溪 高原明珠 骑着骆驼照张像 深圳大峡谷 重观收租院 黄河的记忆 第三章观世象·悟人生 初遇“笛王” 从“星光大道”走来的刘赛姑娘 但愿这样的“误会”不再重演 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 黄家三姐弟 美在自然中 有感于“节省一元钱等于净赚一元钱” 最美卖菜哥 美丽的晚霞 施善不图回报 我和青年朋友谈幸福 干事业需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传递诚信的力量 吃苦昌宝 第四章过无痕·岁如歌 豫菜传人杜新敬 知识的力量 千里万里梦相随 让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一位古稀老人的办学之路 大年三十包饺子 相遇曹老 激情写作 唱着歌儿走四方 读“王永庆卖米”所想到的 初识王书记 如歌的岁月 活着就要活得精彩 第五章友无价·情似海 大连朋友董文仲 飞翔的讚歌 陈通宪的侗乡“情”歌 我们相聚在北京 我与麦子 校友文友和朋友 一本书的启示 韩国朋友来郑州 平平淡淡也快乐 我们都属牛 相约九点半 又见老朋友 第六章小运动·大生活 0:3与3:0 精彩的夺冠之战 有朋友才有快乐 又上鱼啦 登秦岭 丁宁 , 好样的 第七章附录 一个壮怀者的风采 胸怀太阳走四方 后记后记记得中学时期我就爱写点小文章 , 父母都不识字也不知道我写的是啥 , 还以为我回家总是在写作业呢 。那个时候不懂事 , “写”是我的一种乐趣 , 一点小事写成短文之后读读还是挺有意思的 , 尤其是学校组织开展什幺活动、同学们结伴到什幺地方玩、或者遇到什幺感兴趣的事 , 我都要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 过上一段时间再看写的这些东西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或许正是这样 , 我深得语文老师的喜欢 , 特别是郭明亮老师对我疼爱有加 , 几十年之后我们相遇 , 他又一次提到我写作文的那些事 。走上工作岗位我与火车头为伴 , 披星戴月 , 风里来雨里去 , 天天累得睡都睡不醒 , “写”的雅兴全无 , 好在开火车是我的最爱 , 整天乐呵呵的也不再有其他追求了 。那个年代 , 我们这些从技校毕业的学生在现场也算个文化人了 , 我也时不时地帮车队写点材料 , 很得车队领导器重 。1978年元旦刚过 , 车队支部书记张文才把我叫到跟前 , 依依不捨地说明组织已经决定 , 让我到段党委从事宣传工作 , 那年我已是快30岁的人了 。写 , 是我的一种爱好 , 可一点门都不入 , 真把写文章的任务交给我才体会到笔桿子重若千斤 , 只恨肚子里的墨水太少 , 几次找领导打“退堂鼓”都无济于事 , 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 。每次写材料我都先请教老师 , 帮我拿拿主意怎幺写 。至今我还记得王泽宏、方培军不厌其烦地耐心交方法、讲技巧 , 甚至亲自动手修改我的稿子 , 慢慢把我引上了这条路上并任职郑州铁路分局政治部秘书 。那个时候 , 郑州铁路分局管辖100多个基层单位 , 有8万多名职工 , 有写不完的事 。我们办公室的几个秘书经常到基层调研 , 反映情况、撰写调研报告供领导决策 。多年的秘书工作让我满脑子都是领导讲话、经验材料和工作汇报等等 。有些材料领导要得很急 , 我们只好挑灯夜战 , 来不及列印誊写乾净赶快报送领导 。不过 , 我很感谢当年的秘书工作 , 是那种职业和环境锻鍊了我 , 给了我知识和力量 。1985年组织安排到铁道部党校学习 , 两年的专业培训使我的文字工作有了明显的长进 , 所写散文又在报纸杂誌露面 。1998年我即将步入“知天命”之年 , 看到一茬茬的老领导退休离开工作岗位 , 很自然地想到我的将来 。人不可能在工作岗位上乾一辈子 , 都有退休的那一天 。退休之后乾什幺?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 不管干啥人不能闲着 , 年华不能虚度 , 时光不能白白流逝 , 大事干不了 , 写点文章还是可以吧 。恰在这是 , 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 , 从安装的第一天起 , 我就坐在电脑前用汉语拼音的“全拼”学习输入汉字 , 边学边创作散文作品 , 还在一些报刊上发表 。到了2004年初 , 储存在我电脑里的散文作品已有20多万字 。一天 , 大导演翟俊杰来郑州在我办公室看到写了这幺多文章 , 鼓励我出本散文集 , 一席话让我有点动心 。我从无出书的打算 , 也就没把这事放到心上 , 只不过说说而已 。谁知翟导老哥可当真了 , 电话催、见面催 , 比他自己的事还着急 , 2004年6月他在法国巴黎执导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 , 停机就给我打电话文出书的事 。在他的催促下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我心永恆》书稿于2004年8月末送北京 , 2005年1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2007年4月14日我离开郑州铁路局到北京任调研员 , 有充裕的时间写作 , 第二年出版发行了《我的太阳》散文集 。2009年10月我满60岁退休了 , 当年又出版发行了《我书我心》第三本散文集 , 2011年我的第四本散文集《我行吾咏》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两年我依然坚持写作 , 完成了我第五本散文集《我述悟声》的文稿 。我退休将近4年 , 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 写了几十万字的散文与随笔 。在平淡中写作 , 在写作中享受生活 。我与新中国同龄 , 一路走来有许多人生感悟 , 因此把书名定为“我述悟声” , 取意是用这种形式讲述我的肺腑之言 。这本散文集的出版是我和朋友们共同劳动的成果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社社长朱夏炎 , 在繁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作序、求是杂誌社《红旗文稿》、《红旗文摘》驻豫负责人王留彦不辞辛苦腾出时间帮我整理、编排文稿、郑州铁路局有线电视台谭志浩发挥技术优势设计出我所喜爱的封面、索凌电气有限公司的马瑞一张张把文稿列印出来……他们都为《我述悟声》的问世付出了艰辛 , 在此我深表谢意! 徐宜发 2013年7月20日序言前两天 , 宜发兄带着随身碟过来 , 说是又整理了一本散文集 , 是最近写的 , 马上要出版了 , 想让我写个序 。又是一本!我且惊且喜 。我知道他已经出过四本散文集 , 都是“我”字头的:《我心永恆》、《我的太阳》、《我行吾咏》和《我书我心》 。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不久 , 此前他是郑州铁路局局长 , 大忙人 , 领着那幺大的队伍 , 做着那幺大的事情 , 真想不到他是怎样挤出时间写下这幺多散文的 。看来 , 思考和写作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 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 佩服! 我坐下来读宜发兄的80余篇散文新作 , 恍若泡在温泉里 。因为他写的都是日常所见所闻所感 , 让人感到既清新又熟悉;有一些还是我们共同经历的 , 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 自然就更加感到亲切和温暖 。我和宜发兄相识30多年了 。我们初次见面的情景 , 被他写在《相约九点半》一文里了 。那时 , 我在河南日报工商处当采访人员 , 联繫交通口;他在郑州机务段搞宣传 , 后来又在郑州铁路分局党委任秘书 , 是河南日报通讯员 。每当铁路上有好的新闻线索 , 他都会及时通知我 , 我俩经常一起蹬着脚踏车去採访 。我们都是急性子 , 干事都特认真 , 经常为了一篇稿子 , 深入採访 , 多方求证 , 反覆推敲 , 直到写到最满意为止 。在我的印象中 , 他是通讯员中写稿最认真、也最有水平的一个 。他送来的稿件用方格纸一笔一画地写成 , 工整乾净 , 没有一个墨点 。稿子的内容也很真实、扎实、生动 。在稿件格式上也很讲究 , 从大标题 , 到小标题 , 到标点符号 , 都清清楚楚 , 层次清晰 。他写过那幺多篇稿件 , 从未出现过问题 , 编辑们对他的稿子很放心 。当年我俩采写了那幺多铁路上的先进人物、先进典型 , 到现在依然是飘扬在中原大地上的旗帜 , 依然是铁路战线站得住的典型 。在我心目中 , 宜发兄就是这样一个用心做事、认真做事的人 。我俩是一路人 , 所以就成了好朋友 。直到现在 , 好长时间可能不见一次面 , 一旦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 , 说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事业上的事情;当然 , 也会说起写作上的事情 。在我印象中 , 宜发兄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激情而又十分执着和勤奋的人 。他从普通的火车司机乾起 , 后来搞新闻宣传 , 再后来搞管理 , 一步一步当上了郑州铁路局局长 。他当司机 , 是模範司机;他搞新闻宣传 , 是优秀通讯员;他当局长 , 精通业务 , 擅长管理 , 把郑州铁路局搞得有声有色 , 是个有大贡献的专家型领导 。他在铁路干部职工中口碑很好 , 大家说他乾一行爱一行、乾一行精一行 , 干啥啥成 。后来 , 读到他那幺多的散文作品 , 我就想:像他这样的人 , 无论乾出多大的成绩 , 都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不是说天道酬勤吗?一个用心做事、勤于做事的人 , 上天必定会眷顾他 。带着对宜发兄的感念 , 我认真地翻阅他的这些散文 。《我和火车头》、《挺进大独山》、《乘坐G842次列车》、《“拍照”引发的故事》、《坐上郑武高铁的试验列车》、《坐着高铁去北京》、《大山深处有铁军》、《穿越大山见真情》、《干事业需要“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篇一篇读下来 , 我看到的是大名鼎鼎的中原汉子徐宜发 , 他所经历过的事件、场景、细节 , 他面对中原风物时的感触、感叹、感悟 。这些篇章 , 不仅内容真实 , 行文也是那样的自然、质朴、生动 , 让人忘记是在读文学作品 , 恍若是在听老朋友叙谈 。原来 , 宜发兄是把散文当作日记写了 。对了 , 他开了部落格 , 这些散文原本就是他的博文 。读他的散文、博文 , 我们就能知道他此前和当下都干了些什幺、想了些什幺 。这些文字是他人生轨迹和心灵轨迹的记录 , 就像他把清凌凌的生活流 , 直接捧到你的面前 。所以 , 他的散文是可以当作日记或者是传记来读的 。作为他的老朋友 , 读着这些文字 , 我仿佛看到了他熟悉的身影 , 听到他真实的心跳 , 亲切得没办法 。他的这些散文 , 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 , 更是时代轨迹的记录和时代精神的颂歌 。从这一篇篇散文中 , 大到像高铁开通这样的历史性事件 , 小到像一位古稀老人的办学事迹 , 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事 , 历历在目 , 生动鲜活 。当然 , 还包括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论 。若干年后 , 我们会拿着他的散文对后代说:“看 , 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尤其是要了解郑州铁路局在他主政这个阶段的发展史 , 他的散文更是不能不读 。这 , 也许就是宜发兄散文创作的又一个独特价值 。写到这儿 , 我回到自己的报人身份 , 恍然有所悟:宜发兄是在以散文的手法写新闻、以新闻的眼光搞创作的 。于是 , 我要跟采访人员兄弟们说:学学人家徐宜发 , 像写散文那样去写新闻;同时 , 又想给一些作家朋友奉上一句:如果像我的老朋友徐宜发那样 , 带着新闻眼去观察生活、表现人生 , 你的作品就会更加贴近时代 , 更加生动感人 。(朱夏炎 , 系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