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糖


药糖

文章插图
药糖药糖熬制过程中加入了茶膏和多样中草药材,熬好出勺,倒在乾净的青石板上,晾凉后搓拉成条,切成小块的食疗糖果 。
【药糖】药糖起源于天津卫,是京津地区的传统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它的原始配方多针对换季上火引起的常见杂症有显着的食疗保健作用,所以在换季时,近代天津人普遍食用,并俗称为“药糖” 。
基本介绍中文名:药糖
外文名:Yaotang
别称:茶膏糖
主要原料:砂糖,薄荷,茶膏,姜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营养成分: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胺基酸
主要食用功效:提神醒脑,清除异味,促进消化,消食去火
适宜人群:菸酒不适,咽喉乾涩,口乾舌燥
储藏方法:常温保存
口味:甜,清爽,微苦
菜品特色药糖又称“砂板糖”、“茶膏糖”、“茶糖”、“萝蔔糖”、“梨膏糖”或“凉糖”等,有多个品种,是京津地区的传统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原为宫廷中的药膳食品,后来流传到民间,由于它对经常发生的杂症或不适有着显着的食疗作用,所以在近代天津人们俗称它为“药糖” 。药糖根据需要可加入中药或保健植物成分,合食疗养生、糖果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古老华夏食疗文化的珍品 。
药糖

文章插图
药糖天津药糖旧时,卖药糖人胸前挎一阶梯式玻璃盒子,约50厘米宽,上下3层,每层四五个小格 。盒顶端有乾电池,中间有一小灯,两侧有绒制的龙形,名曰“二龙戏珠” 。卖药糖人将各味药糖分格放于其中,手持镊子,走街串巷高声吆喝 。所谓“药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加进了各种中药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红花、鲜姜、薄荷等;糖熬好拉成条,再切成小块 。店前常常围着许多人 。1930年左右,串街走巷卖药糖的逐渐多起来,肩上斜垮着一个大口玻璃瓶,用一只大竹夹夹糖,不用手取,这就卫生多了 。做这种生意的,一般都是中青年,很少有上年纪的,边走边吆喝,声音象肤板,合辙押韵,吆喝起来一套一套很动听 。着名艺人当年南市上权仙一带有远近闻名的李一香、王宝山、连化清、李傻子等卖药糖人 。王宝山
王宝山还标有“双笑牌”商标,以说为主,兼讲些时事笑话,有不少食客围之 。1913年即民国二年,南市的新化池澡堂附近,有一个中年人叫王宝山,摆摊卖自製汽水 。王宝山到了晚年,推着一辆小车,步履蹒跚地在南市一带串街叫卖 。那时已经是老态龙钟了 。他卖药糖还得打扮一番:头戴一顶旧礼帽,身穿破旧西装;内衣已泛黄黑色,套一双不合脚的破皮鞋,还戴上一副旧金丝眼镜,缺一支镜腿,用绳拴好套在耳朵上 。吆喝的声音打着嘟噜,含混不清,有时还摇几下铜铃铛 。不管倒哪里都是一副装疯卖傻的滑稽像,从来没看他笑过 。不管到哪里,都围上一圈人,小车后还跟着一群小孩 。可是他每天收车后就变样了,见人打招呼,说话和平常人一样,也到小酒馆和朋友喝两杯,划拳行令,有说有笑 。这可能是当时社会谋生的一种宣传方法吧 。他还有另一种卖糖的方式,卖糖前先表演车技:在空地上打个场子,围满一圈人时,他再骑着脚踏车表演,什幺“张飞蹁马”、“童子拜观音”、“金鸡独立”、“八步赶韂”等,常使观众爆发出阵阵的喝彩声 。表演完了,他一面用毛巾擦汗,一面卖糖 。卖完糖,他又骑上车向另外的里巷去了 。他到70岁左右还可以在车上立大顶,动作依然乾净利落,穿着一身漂白裤褂,黑色绑腿带,非常整洁 。连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