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糖( 二 )


连化清,住在西北城角城隍庙卫安公所旁边 。他也是串街叫卖 。连化清卖药糖前先说《三国》或《聊斋》,至热闹关键处突然停讲,开始卖药糖,大家急着听,便纷纷买药糖,药糖卖完了再讲 。另外,连化清还以杂技、车技表演等招徕顾客 。天津老公所和艺人李傻子
1928年,南市三不管形成,天津民间慈善医疗服务机构天津老公所在药糖的技法基础上,研製了茶膏糖 。1929年,天津老公所关闭 。老公所药糖的技法由张德喜、戏法艺人快手刘和武艺人李傻子(原名李宝禄,北京天桥民间艺人,自1928年在天津南市卖武艺)继承 。其中,李傻子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南市一带形成了较高的影响力,1964年一开春儿,三不管就取缔了,李傻子也离开了那里,居无定所的到处卖艺 。1964年收关门弟子龚益德 。在其徒弟龚益德的努力下,药糖文化沿袭至今 。1935年前后,在南市“三不管”市场内,有一个中年妇女摆摊卖药糖 。摊后面就是她的住房,门口设一口糖锅,一条长条凳,桌上摆着中草药 。他一边熬糖配料,一边用流利的天津话讲解每一味药的功能,吹嘘她的药糖的妙用,信口开河,漫天胡诌 。甚至连黎元洪都爱吃她的药糖,每月派人来买,一买就是几十块钱的 。围观的人都被她吸引住了 。他手、口不停,可是从来不撩眼瞧人 。还有一种推着小车的,车上铁笼内装着两个小松鼠,车一停,儿童们就围过来,小松鼠能随卖糖人的指挥做各种动作,非常有趣 。卖的是“茶膏糖“,做成葫芦形,分黑白两色,白的贵一些,味道也好一些 。近代卖药糖吆喝新凤霞的《苦涩童年》中的傻二哥是卖药糖的,他的吆喝也就很讲究:“卖药糖啊!……橘子、香蕉、痧药、仁丹、萝蔔、青果、鸭梨败火 。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 。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 。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 。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天津药糖在贩售的过程中,有的卖药糖的用大秧歌的调子填上词吆喝,形成了特有的歌唱式吆喝风格,吆喝讲究气口,犹如唱曲,似儿歌一样动听 。根据记载有两个版本:

    “买的买来捎的捎,卖药糖的又来了,吃嘛味有嘛味,凤梨香蕉,橘子蜜柑 。”
    “买的买,稍的稍,卖药糖的又来了……橘子薄荷冒凉气儿,吐酸水儿呀,打饱嗝,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儿,小子儿不卖,大子儿一块!”这是传统相声《叫卖图》的相关记载 。
历史渊源近代,砂板糖在京津地区广为流行,常见于老北京的天桥及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土地庙的庙会和天津南市三不管 。旧时北京卖药糖的,当时有一个很有“名气”、外号儿叫“大兵黄”的,出生在南城的天桥儿附近 。据史料记载,“大兵黄”本姓黄,因为清末在张勛部队里当过兵,所以有了这幺个外号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天桥戏院边儿上卖药糖 。他大高个儿,留着辫子,戴着缎子瓜皮小帽,黄缎马褂,白袜履鞋,背着个大口袋里边装着药糖 。“大兵黄”不练把式也不吆喝,而是整天站在那里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卖药糖,今天骂韩复榘、明天骂张宗昌、后天又骂段祺瑞 。因为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们恨透了这些军阀,所以有很多人天天围着他听,以解心头之怨 。“大兵黄”也因为骂街骂出了名儿,成为“天桥八怪”之一 。自1955年至2001年,在北京几乎不曾面世,仅在天津南市等地区有售药糖 。做法药糖有多种加工方法,常见的加工步骤如下:
    先将糖放入锅内,加水 适量,用文火熬至浓稠
    将食物或药物先行加工 。对于花生、芝麻、核桃一类可直接食用的食物,切碎或研粉备用 。对于人参、黄芪等不能直接食用的植物或中草药,要先煎煮成汁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