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城县


尧城县

文章插图
尧城县【尧城县】尧城县,隋、唐时期县级行政区 。原为汉代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北齐废长乐併入临漳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隶属相州(今安阳市) 。唐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 。《通典》记载,尧城有丹朱陵,又有羛阳聚故城 。宋天圣七年(1029年),改永定县为永和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 。
自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至唐末改尧城县为永定县,尧城县建置存在时间长达308年 。尧城县辖境大致在今河南省安阳县东部及临漳县南部一带 。县治尧城,故址在今安阳县永和镇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尧城县
政区类别:县
始置年代: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政府驻地:尧城(今安阳县永和镇)
所属地区:魏郡、相州、邺郡
地理位置:今河南省安阳县永和镇
存在时间:308年
建置沿革本汉代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北齐废长乐併入临漳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治在今安阳县永和镇),隶属相州(今安阳市)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复改相州为魏郡,领安阳、邺、临漳、成安、灵泉、尧城、洹水、滏阳、临水、林虑、临淇十一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相州总管府,相州领安阳、邺、林虑、零泉、相、临漳、洹水、尧城八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相州又改为邺郡,属河北道(贞观初置十道) 。邺郡领安阳、尧城、洹水、滏阳、内黄、邺、林虑、临河、汤阴、成安、临漳十一县 。唐乾元元年(758年),邺郡复改为相州,尧城县属河北道(开元增置十五道)相州 。唐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 。后梁开平年间(907年-911年),永定县改为长平县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永定县 。宋仍为永定县,属河北西路真定府相州(也称邺郡) 。宋天圣七年(1029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定县为永和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 。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永和镇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安阳县 。元、明、清时期,仍为永和镇 。民国时期为永和集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永和乡、永和公社 。1983年,永和公社复改为永和乡,下辖39个行政村 。2014年,永和乡改称永和镇,下辖40个行政村,仍属安阳县 。典籍记载《隋书》卷三十魏郡(后魏置相州,东魏改曰司州牧 。后周又改曰相州,置六府 。宣政初府移洛,以置总管府,未几,府废 。)统县十一,户十二万二百二十七 。安阳(周大象初,置相州及魏郡,因改名邺,开皇初郡废,十年复,名安阳,分置相县,邺还复旧 。大业初废相入焉,置魏郡有韩陵山 。)邺(东魏都 。后周平齐,置相州 。大象初县随州徙安阳,此改为灵芝县 。开皇十年又改焉 。)临漳(东魏置 。)成安(后齐置 。)灵泉(后周置 。有龙山 。)尧城(开皇十年置,名长乐,十八年改焉 。)洹水(后周置 。)滏阳(后周置 。开皇十年置慈州,大业初州废 。)临水(有慈石山、鼓山、滏山 。)林虑(后魏置林虑郡,后齐郡废,后又置 。开皇初郡废,又分置淇阳县 。十六年置岩州 。大业初州废,又废淇阳入焉 。有林虑〈谷共〉、仙人台、洹水 。)临淇(东魏置,寻废,开皇十六年复 。有淇水 。)《通典》唐杜佑撰《通典》
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