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文章插图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源自庄子道家思想 。庄子认为所谓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都是人道毁弃,而人为标榜出来的东西 。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来大盗,何须圣人 。以孝而论,乌鸦生反哺,无需彰显孝道,而尽反哺本职 。以专注彰显孝为宗旨的赡养,攀比成风,最终有人无法满足所谓孝道,而放弃了赡养,于是就有了孝子和不孝,何若行赡养之本职,人人赡养,不胜出个别所谓的孝子 。再如人人排队,胜过一群人乱鬨鬨而出个别谦让的好品质人 。
基本介绍中文名: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出处:《庄子·外篇·胠箧第十》
作者:庄子及门生(外篇)
时期:战国
原文与出处《庄子·胠箧》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文章插图
原文翻译溪水乾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 。圣人死了,那幺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 。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 。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幺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 。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幺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桿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幺就连同秤锤、秤桿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幺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範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幺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 。怎幺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 。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 。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 。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 。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庄子本意考“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出自《外篇·胠箧》,但和《杂篇·盗跖》也有很大关联 。有一些学者认为庄子中的一些内容是对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本人的攻击,甚至质疑盗跖篇的真伪,这其实是没有从老庄学说本身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命题 。庄子三十三章,通篇的主要思想有三:齐物论,本我说和本职说所谓齐物论,是道家基本主张 。道家认为贫富差距产生贪,没有贫就没有富;等级差距产生歧视,没有贵就没有贱,矛盾是差异以及相互的不理解造成的 。同理没有圣人,就没有大盗,当你抢占道德制高点的时候,製造了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 。在《道德经》里,老子是这样表述的: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没有差异就不存在圣人和大盗 。这里纠正两个读庄子常见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