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二 )

    《杂篇·渔父》《盗跖》中与孔子之辩是抹黑孔子 。NO!我们首先要知道,按照齐物论的思想,是没有圣人和俗人的 。故事中孔子在渔父面前很谦逊,尊重渔父独特的观点,无论圣人俗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这才是核心 。渔父并没有说服孔子,而他自己也知道无法说服孔子,所以说完自己的道理来了一句:反正你也听不进去,拜拜~孔子说这个渔夫比一些君王更应尊敬,但没有附和的意思 。因为道家思想是不追究对错的 。同理盗跖说孔子,也非常清楚的阐述了:你的道理我都懂,你说服不了我,我有我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盗亦有道 。盗跖是圣人柳下惠的弟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拥有让周边国家都畏惧的武力,他和孔子激辩,并不抹黑孔子 。另外,在盗跖的辩论中着重阐述了,上古圣人未必无懈可击(人无完人),迂腐的遵从道德标準不解决问题(比干,伍子胥,子路),从而说明圣人不圣 。这又回到了齐物论的观点 。
    将圣人和大盗混同颠覆了传统善恶观 。这又是一个世俗角度观点,后面关于本职说里会讲到,道家提倡自律,不关心善恶,也无所谓善恶,因为善恶也是人强行区分的 。道家认为什幺是善呢?——上善若水,你顺应自然,顺应天道,就是善 。我们也不要纠结别人恶不恶,因为一旦我们这幺做了,我们就成了抢占道德至高点的“圣人”,圣人眼里总会有大盗的,所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可以这幺说,法家是基于对个体的不信任诞生的思想体系,道家是基于对个体的信任诞生的思想体系,而儒家是一个折衷的思想体系,既相信性善又主张束缚 。
接下来我们讲本我说 。这个说法本来被儒家抨击为“为我”,这里讲本我,是因为在西方主体哲学思想里早就认可了这个观点 。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学说 。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文章插图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Id):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 。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我们仔细再读一下《盗跖》,就会发现孔子为代表的圣人追求的是自我和超我,而我们在社会中的呈现的就是自我和部分超我 。而快意恩仇的盗跖明显是在遵从本我,所以他非常蔑视圣人,认为他们是才是虚伪的,他们只在意“我”存在于水面上的,秀给他人的人格 。圣人登门说教,当面奉承,用利益诱惑,其实也都不是什幺“高尚”的手段 。而盗跖充分的认识了自己,在孔子许他为他游说诸国争取诸侯位置的时候说,我何必要筑大城用诸侯的身份去做和强盗一样的事呢?《胠箧》中说: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最重要的事,我们不能认为庄子主张盗跖比孔子更值得推崇,本我比自我超我更有价值 。这又回到齐物论的观点,他们都是需要被等同理解和对待的 。最后谈一下庄子的本职说 。《庄子·内篇·逍遥游》开篇就举了越俎代庖的例子,说明祭祀干涉厨师,是不正确的 。这一点在《渔父》中讲得更深入,渔父认为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 。孔子这类赋闲的所谓圣人无君侯主管的地位而下无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係,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再次重申,道家是基于对个体信任的思想体系 。《杂篇·列御寇》中有这样一段:招惹凶祸的思想有五种,中德是祸害之首 。什幺叫做中德呢?所谓中德,是指自以为是而诋毁自己所不赞同的事情 。强迫他人使用自己的道德标準是道家学说最忌讳的,因为没有一种道德标準大过天道,“物竞天择”能够长久存在的东西,必有其道理 。圣人如是,大盗亦如是,盗亦有道 。若要没有大盗,靠杀是杀不净的,因为圣人会不断的用他们的道德标準製造出大盗 。每个人只能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不要去道德胁迫别人,如果大家都能如此,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理想模型 。最后从庄子学说三个基本论点归纳一下“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涵义:1.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标準去胁迫别人,这种胁迫製造不和谐 。2.不要只注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要多从人类的基本欲求出发理解他人,人都不是圣人也都不是恶人 。3.没有绝对的圣人与恶人,不抢占道德制高点,也就没有邪恶轴心 。根据以上三点,重新审视一下目前纷繁的国际形势,或者梳理一下八卦的娱乐新闻,你就会觉得豁然开朗,究竟谁是“大盗”,谁是“圣人”?不尝试相互理解就会像孔子与盗跖,老死不相与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