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茸


白桦茸

文章插图
白桦茸白桦茸 , 别名桦褐孔菌 , 是一种生长于白桦树上的药用真菌 。主要生长在北半球北纬40°~50°的地区 , 即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北欧、日本北海道、朝鲜、中国北部的黑龙江、吉林长白山等处 。
【白桦茸】该真菌活性极强 , 会不断吸取桦树养分 , 大约10~15年之后会把桦树的精髓吸收殆尽 , 使白桦树枯死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白桦茸
拉丁学名:Inonotus obliquus
别称:桦褐孔菌
门:担子菌门
亚门:担子菌亚门
纲:层菌纲
目:非褐菌目
科:多孔菌科
属:纤孔菌属
种:白桦茸
形态特徵白桦茸为不孕子实体近球形或不定形块状 。直径7~36cm , 表面坚硬 , 黄褐色至黑色 , 有明显凹凸不平开裂的小块 。菌肉黄褐色 , 菌丝为二系菌丝系统 。生殖菌丝淡黄色 , 有隔 , 无锁状联合 , 直径4~6μm 。骨架菌丝为刚毛状菌丝 , 黄褐色 , 直径5~6μm , 难发现子实体 。菌肉组织由褐色刚毛状菌丝和淡黄色生殖菌丝组成 , 厚壁 , 有轻微的、模糊不清的坏纹 , 明亮淡黄褐色 , 刚毛体暗褐色 。
白桦茸

文章插图
分布範围白桦茸对寄主的选择性很强 , 主要生于白桦、银桦、榆树和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树皮下或砍伐后树木的枯乾上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 。如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中国黑龙江、吉林省、日本(北海道)等 。
白桦茸

文章插图
人工驯化栽培白桦茸母种菌丝适应性较强 , 在一般的培养基上均可生长 , 但以1000ml培养基葡萄糖20g , 、黄豆粉10g、磷酸氢钾1g、硫酸镁0.5g , pH自然时最佳 , 菌丝生长速度最快 , 长势旺 , 颜色正 。实际生产中白桦茸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以玉米粒培养基为最好 , 玉米粒培养基製作简单、方便、但容易老化 , 不易贮存 , 应现制现用 。白桦茸菌核人工栽培培养料不同配方对白桦茸菌核产量不同 。菌丝适应性较强 , 但菌核的形成以桦木屑52%、玉米芯26%、麦麸20%、白糖1%、石膏1%、水分65%为最好 , 生物学效率达30% 。培养基富含糖、氮 , 可见其菌核有明显喜糖、喜氮的特性 。因此 , 在菌核人工栽培和实际生产中注意培养料的配比 , 以获得较高的生物学效率 。研究现状近年来 , 人们从药理作用和临床套用对白桦茸做大量研究 , 但人工驯化栽培方面较少 , 且重複性较差 。在液体深层发酵方面主要集中在菌丝体生物量和多糖、酚类物质研究上 。食品加工方面 , 已被製成饼乾、麵包、香肠、调味品、饮料、食用色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