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 二 )


能源管理体系

文章插图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1、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 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能源管理体系应覆盖组织与能源管理有关内部过程和外包过程 。2、管理职责 。包括管理承诺、能源方针、作用、职责和许可权等方面的要求 。3、策划 。包括能源因素、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準及标桿、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管理方案等方面的要求 。4、实施与运行 。包括资源 , 能力、培训和意识 , 信息交流 , 档案控制 , 记录控制 , 运行控制等方面的要求;5、检查与纠正 。包括监视、测量与评价、合规性评价、不符合 , 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等方面的要求;6、管理评审 。包括总则、评审输入、评审输出等方面的要求 。(三)能源管理体系关键要素分析针对能源管理体系中所包含的关键的要素进行分析如下:要素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能源方针能源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宗旨和方向 。在制定能源方针时 , 强调要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持续改进作出承诺;对遵守与能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準及其他要求作出承诺 。另外 , 组织自身需求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标準等强制要求也是能源方针关注的主要方面 。策划能源管理策划相对比较複杂 , 首先要识别能源因素和评价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 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準及其他要求 , 同时还要建立能源管理基準和标桿 , 在此基础上 , 确定能源目标、指标 。最后 , 要针对所确定的目标、指标及相关能源因素 , 制定能源管理方案 。基準与标桿建立能源管理基準和标桿是能源管理体系的一项基础的、不可缺少的工作 , 组织可以依据所确定的基準、标桿(适宜时) , 进行能源绩效的纵向比较(与历史情况进行比较)和横向比较(与同行业进行比较) , 同时 , 基準和标桿也是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基础 。目标和指标能源目标是指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能源指标是由能源目标所产生 , 为实现能源目标必须达到的可测量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具体要求 。同样 , 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共同构成了能源绩效的评价依据 。能源目标通常是定性的 , 针对某一具体的能源因素提出总体要求 , 而能源指标通常是定量的并且是可测量的 , 如能源利用率指标、能源节约率指标、系统能源效率指标等 。能源目标和指标通常是“内外结合的比较要求” , 主要依据基準、标桿、法律法规、标準等确定 。资源配置能源管理将资源作为实施与运行的一个部分 , 不仅提出了原则要求 , 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如:设备和系统的自身能源利用效率对能源指标的影响即直接又重大 , 在进行设备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能耗和效率问题 。运行控制一方面 , 组织的能源消耗产生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另一方面 , 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将直接影响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因此 , 在能源管理体系中 , 运行控制虽然作为实施与运行的一部分内容加以阐述 , 但具体的控制内容应涉及两个方面:a) 产品和过程设计;b) 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c) 能源採购;d)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等 。设计在能源管理体系中 , 作为运行控制的一部分 , 应针对产品和过程设计提出有关的能源管理要求 。特别是在类似生产流程设计过程中 , 不仅应考虑生产全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能量平衡等因素 , 还应重点考虑耗能设备、耗能系统以及各系统间的匹配 , 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也就是说 , 能源管理对“事前控制”依赖很强 。採购由于能源採购对组织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 , 应在能源管理体系中对能源採购提出具体要求 。监视和测量除一般意义上对能源特性的监测和测量外 , 在能源管理体系中还强调:? 能源测量:包括利用综合能耗计算、能量平衡、节能监测、能源审计等手段进行的监测和测量;? 能源绩效评价:组织应定期收集关于目标和指标的执行情况 , 产品、设备和系统的能耗情况 , 节能新技术 , 最佳节能实践 ,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情况等 , 利用这些信息对组织能源绩效作出评价并识别出持续改进的机会 。 相关定义和要求介绍1. 关于“组织”与“用能单位”在国家相关能源管理的标準中使用比较多的是“用能单位” , 但考虑到能源管理体系标準与现有国际标準(如ISO9000/ISO14000)的协调 , 以及与将来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準的统一 , 本标準採用了管理体系中比较常用的术语 , 即“组织” 。2. 关于“能源因素”的定义本标準界定的能源因素是“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 , 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 , 这与ISO14000中的环境因素的定义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 ,  ISO14001中对环境因素的定义是“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 本标準没有採用类似的定义 , 而是直接针对能源管理体系的目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能源因素的定义 , 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能源因素的识别和控制 , 更有助于组织改进能源绩效 , 以及有助于实现组织节能减排的责任和目标 。3. “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定义这些术语和定义在相应国家标準中并没有比较全面的界定 , 而且各定义中存在相互交叉的内容 , 为了更全面的阐述对能源管理的要求 , 本标準对以上术语及其定义依据相应国家标準、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法等进行界定 , 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 。4. “能源管理基準和标桿”的要求由于与ISO9000、ISO14000的控制对象不同 , 以及针对控制对象所确定的控制要求的有关依据不同 , 相应的管理体系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 , 在能源管理体系中 , 建立“基準和标桿”非常重要 , 将直接影响能源消耗指标的确定和测量 。本标準针对能源管理的特殊性 , 提出建立能源管理基準、标桿(适用时)的要求 。并要求在设计目标指标时进行考虑 , 主要目的是通过设立管理基準和标桿划定组织的能源管理基础水平和确立改进的方向 。5. 关于“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 的能源管理要求鑒于能源管理的特点和建立实施本标準的主要目的 , 本标準并没有提出针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提出相应的能源管理要求 。因为已经有相应的国家标準对用能产品的能源效率水平作出了相应规定 。另外 , 本标準的主要目标为了降低组织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 如果将管理要求延伸到组织所提供的产品 , 则需针对产品 , 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要求 , 使本标準过于複杂并不利于抓住重点 。6. 关于对“人员资质”要求考虑到人员资质对组织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 本标準对操作重点设备的人员的资质提出了要求 。7. 关于“附录:使用指南”的问题本标準并未提供一个类似ISO14001那样的一个“使用指南” , 主要是标準正文中对相关要求的描述已经比较清晰 , 另外 , 能源管理体系系列标準中还将研製一个“实施指南” , 严格的讲 , 对于有些内容的界定很难说清是属于实施指南还是使用指南 。所以 , 对标準使用和实施的内容将在“实施指南”中进行描述 。8. 关于ISO9000、ISO14000和能源管理体系标準三者都是运用管理手段、系统思想、过程方法、PDCA途径和持续改进对所控制的对象进行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 但由于三个管理体系所对应的核心概念――质量、环境和能源不同 , 以及由此导致的管理体系的关注点和过程控制方法也不完全不同 , 因此 , 所使用的控制和管理措施以及採取的具体技术方法将存在差异 。但总的来说 , 能源管理体系标準是在ISO9000标準和ISO14000标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管理体系标準 , 因此 , 不论从标準结构、标準的内容都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繫 , 也就是说要充分借鉴ISO9000标準和ISO14000标準来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标準 。体系标準1、坚持全过程控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是在产品实现和服务提供的行为活动中体现的 , 能源管理体系标準更应注重对过程的控制要求 。2、运用PDCA循环:通过在组织内各层次套用PDCA概念进行能源因素识别、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制定 , 以及运行控制、检查和管理评审等活动 , 最终实现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的过程能力 。3、充分结合能源管理的特点:将能源管理的特点充分体现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各项具体要求中 , 努力与现行的能源管理方法 , 如与能源诊断、综合能耗计算、节能量计算等技术相结合 。4、充分借鉴现有的管理体系标準: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準遵循了管理体系标準的国际惯例、发展趋势和一般要求 , 借鉴ISO9001、ISO14001、ISO27001等套用比较广泛的国际管理体系标準的理念和方法 , 在标準构架、相关表述和要求方面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相协调 。实际套用1、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 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贡献;2、有助于企业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 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 在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时保持竞争力;3、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要求 , 有利于减少信贷和保险机构的风险 , 有利于吸引投资 , 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4、有利于完成国家对企业下达的节能指标;5、有利于获得国家各类奖励及财税政策支持 , 如国家对节约每吨标準煤给予组织200-250元的政策补贴 , 条件是组织必须拥有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制度;6、有利于企业为今后开展的 , 以此标準为基础的国家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做準备 , 同时培养企业能源管理方面的人才 , 为组织能源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