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序文章 兰亭集序( 三 )


集序文章 兰亭集序

文章插图
《神龙本兰亭集序》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範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鹹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儘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 。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 。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作者能与时风为悖 。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 。儘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 。其一致也” 。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 。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 。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 。是古代骈文的精品 。《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鹹集”,“仰观宇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名家评价金圣歎《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覆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 。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 。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 。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 。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 。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 。信非诬也 。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鬆,更难备述 。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 。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