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州大学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 其前身是天气分析预报实验室和气象观测实验室(后改称大气探测与遥感实验室) , 始建于1971年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 , 又相继增设了大气化学实验室和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 。中心承担着大气科学、资源环境和草地农业科学等学院的实验实习课程 , 实验项目有165个 , 涉及10个专业和17门课程 。总结建立了完善的大气探测和遥感、天气分析预报、大气化学和大气数值模拟4个方向 , 基础训练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 , 传授型实验教学、开放自主型实验教学、研究型实验教学3种形式的“4+3+3” 特色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
基本介绍中文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项目:165个
始建:1971年
专业:10个
简介近年来 , 通过实施“局校合作、军地合作、国际合作”的发展模式 , 中心实力不断增强 , 教育教学质量显着提高 , 中心已成为国家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军事气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成果推广套用示範基地和大气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基地 。详细介绍天气分析预报实验室主要设备由气象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天气分析预报实习网路系统、天气图绘製和天气分析预报会商讨论系统三部分组成 。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理论联繫实际的平台 , 加深学生对动力气象学、天气学、数值预报、天气分析、天气预报技术、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等专业课程的进一步理解 , 掌握基本的天气预报流程和技术 。同时为本科生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气象数据和计算条件 。通过先进的远程天气会商系统 , 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国家气象中心的实时天气会商过程;在天气分析预报实习系统MICAPS操作平台上 , 学生可调用丰富的气象信息 , 进行与业务预报流程相近的天气分析预报实习 , 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繫实际的能力 。利用天气分析预报实验系统提供的实时气象数据和天气分析预报製作平台 , 可在老师指导下 , 为学校师生提供学校各校区的天气预报 。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 进行大气科学科普知识教育 。大气探测与遥感实验室经过近40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 , 已具备雄厚的实力 , 实验设备已进入全国高校一流行列 。拥有占地3400m、配套设施齐全的校内大气观象台和占地100多亩的半乾旱国际气候站 , 作为大气探测实验、实习基地 , 满足了本科教学需求 。大气探测与遥感实验室下设常规气象观测站、国际气候站、地面观测室、高空观测室、辐射观测室、气压观测室、大气成分观测室 , 拥有与国家基準气候站相同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人工气象观测系统 , 以及国际先进的微脉冲雷射雷达(MPL-4和CE-370)、微波辐射计(TP/WVP-3000)、卫星资料广播接收处理系统1套、铁塔梯度观测系统等一系列设备 , 还有学生实习用玻璃钢百叶箱20个、常规观测系统10套、通风乾湿表20套、三杯风向风速仪29套 , 可进行国家气象局规定的所有地面台站、高空台站、辐射站、大气成分站、农业试验站、特种观测站的观测项目: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降水、蒸发、地温、草温、辐射、SO2、CO、气溶胶浓度等40余项 。通过大气探测实验实习 , 使学生熟悉大气探测手段、大气科学研究资料的获取方法和分析方法 , 以及大气科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 加深学生对大气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理解 , 并发现一些目前大气科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 可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岗位 , 胜任本职工作打下基础 , 同时为今后的科研找出方向 。大气探测与遥感实验室努力创建全国高校一流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实验实习基地 , 大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繫实际的能力 , 使教学与实习、实验密切结合 。学生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 为学生走向全国气象部门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气化学实验室是实验教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大气学院本科各专业的大气化学和环境监测两门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任务和部分本科生毕业论文实习工作 。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2台件 , 总价值150多万元 。主要大型精密仪器包括 , 液相色谱仪一台(52万元)、总有机碳测仪一台(20万)、紫外分光光度计6台(10万元)等用于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常规教学仪器主要有分光光度计、大气採样器、分析天平等用于基础性实验 。实验室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综合配套的仪器设备 , 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成立于1991年 , 其功能定位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从第一台当时先进的小型计算机DEC5200(记忆体128MB , 磁碟阵列16GB , 分时UNIX作业系统 , 12个终端)开始 , 逐步发展完善 。2001年 , 购置了SGI Origin 2100 伺服器、O2 图形工作站 , 以及有40余台终端;2005年增加了SGI Origin 350伺服器、10T磁碟阵列 , 基本解决了学生和教师教学科研用机需求 。近几年来 , 学院师生依託大气数值模拟实验室 , 完成承担的科研项目 , 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 。与校内实验实习一样 , 野外观测实习、实际工作岗位实习 , 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点 。中心通过开展局校合作 , 已经与甘肃省气象局、宁夏自治区气象局、内蒙自治区气象局和青海省气象局等部门签订合作协定 , 建立了“大气科学教学实习基地” ,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中心正在与解放军总参水文气象局合作筹建军事气象实验室 , 以进一步提高军事气象国防生实验教学水平 。通过局校合作 , 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共同投入总价370万元的设备和资金 , 建设天气分析预报与气象观测综合实习系统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卫星广播接收系统、远程天气会商系统、气象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天气分析预报实习网路系统、气象观测系统 , 建成与省级气象台规模相当、在全国高校一流的大气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中心现有专兼职实验教师46人 , 其中高职20人 ,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 , 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副主任1人 ,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 , 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画获得者2人 , 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 。以中心为支撑 , 大气科学学院已经培养出本科生2000多名 , 硕士生200余名 , 博士生60余名 , 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 。其中既有学术带头人 , 又有业务和管理骨干 。例如 , 从本科生开始培养成博士的李建平、任宏利分别获得首届和第9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 也有像王江山、吴岩峻、陈晓光等一批专家型的省气象局局长活跃在管理岗位上 , 还有一批深受军队部门高度好评的军事气象人才 ,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对西北地区基层气象台站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问题 , 中心实施了“就地取材 , 3+1模式” 的複合型气象人才培养方式 , 即选拔当地高校数理类3年级本科生 , 来兰州大学大气学院学习培训1年 。到目前为止 , 已经为我国北方10余个省、自治区气象局连续培养了 “3+1模式”学生5届 , 合计370人 。探索出一条複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 缓解了相关省(自治区)基层气象部门的燃眉之急 。中心注重教学改革 ,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 , 获得教学研究课题13项 , 总经费50余万元;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等各类教学成果9项 , 主干课程《大气探测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 , 《天气学原理与分析》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2005) 。培养的大气科学类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50% , 初次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随着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 实验仪器不断增加 , 实验项目不断扩充 , 实验内容不断丰富 。中心组织教师编写讲义30余本 , 电子版课件48部 , 并注重对讲义的逐年不断补充和更新 , 满足教学要求 。同时在学校、学院专项教材建设基金的支持下 , 根据实验讲义的使用和修订情况 , 陆续组织教师出版教材和专着11部 。近五年来 , 中心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204项 , 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多篇;发表科研论文390余篇 , 其中SCI、EI论文99篇;科研成果奖13项 。2006-2008年连续3年科研到帐经费超过千万元 , 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兰州大学前茅;黄建平教授有关沙尘暴与乾旱气候的最新研究成果被Nature杂誌在其网站气候变化栏目和地球科学栏目中分别介绍 。作为大气科学学院的基础支撑 , 在大气科学学科点建设中 , 中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气象局与兰州大学合作共建大气科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军事气象国防生培养基地、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大气科学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兰州大学半乾旱国际气候站、半乾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中 , 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在承担专业实验实习教学的同时 , 中心面向全校开放 , 为全校所有学生和教职工服务;面向社会开放 , 已经被中国气象局批准为“全国大气科学科普基地” 。近四十年来 , 中心在上级主管部门正确领导和支持下 , 发扬学科优势 , 整合各类资源 , 将实验实习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 通过局校合作、军地合作、国际合作”的战略发展模式 , 中心硬体条件和运行管理水平得以极大提高 , 实力不断增强 , 教育教学质量显着提高 。目前中心已成为国家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和军事气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成果推广套用示範基地和大气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基地 。中心的建设发展模式、实验特色和经验 , 为兄弟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 具有示範性 。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相关高校 , 通过参观访问、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形式和途径 , 发挥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和示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