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诗派


王孟诗派

文章插图
王孟诗派【王孟诗派】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他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
基本介绍名称:王孟诗派
 别称:山水田园诗派
盛行时间:盛唐
组成:山水诗和田园诗
手法:白描
代表人物:王维 孟浩然
诗派和代表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 。其实不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幺心情沉重 。那幺,在太平时期,王维歌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幺!名句及事迹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 。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 。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
王孟诗派

文章插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讚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今天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脚踏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堠骑,都护在燕然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 。但是情意又那幺深长,音调又那幺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着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 。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 。其实,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 。中年丧妻以后,他就没有再娶,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独身生活 。这时正是后来对祖国诗歌有深刻影响的禅宗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对禅宗的哲理兴趣越来越大 。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全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 。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把捉的禅理 。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 。抒怀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及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在赠王维的诗(<留别王维>)中说:"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想假!知间世所稀" 。可见他是把王维当知音的 。孟浩然的生平事迹非常简单: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了江浙一代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盛唐的大诗人,没有谁一生像他那幺平淡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去梦泽,波撼岳阳楼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赠张九龄的 。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 。由于欣赏孟浩然的诗,就把他请到荆州,并给他小官做 。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写洞庭湖的云雾迷朦,波涛浩渺,写得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 。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写的这幺浩浩蕩蕩,无边无际,是因为他要有湖来象徵人间吧 。在人世间他无依无靠,没有得力的人物来提拔他,就如同"欲济无舟楫"──想过洞庭却找不到船一样 。这时当过宰相的张九龄来了,给他官做,终于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坐观垂钓者",也想到湖边来钓上一条大鱼,也就是想趁此机会来乾一番事业 。只是很可惜,一生只活了五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了 。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 。他的山水诗,不困情造景,既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某种相应的景作衬托,也不光是借景抒情,即由于某种景而生髮出某种情来 。他在山水诗中,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中写出来的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气忆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或者说,这是营造出来的一种背景,根本无法说清究竟是写景还是抒情 。在此之前,山水诗达到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的,不能说没有 。但只有到孟浩然,才懂得有意识地去营业员造这样的境界,提高山水诗的表现能力 。再以他另一首表现田园生活的名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