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修复


污染场地修复

文章插图
污染场地修复一般而言,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堆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处理、处置有毒有害废物,或者因有毒有害物质迁移、突发事故,造成了土壤和/或地下水污染,并已产生健康、生态风险或危害的地块,称为污染场地 。
【污染场地修复】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定义:可改变待处理污染物的结构,或减小污染物毒性、迁移性,或数量的单一,或系列的化学、生物,或物理处理技术单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原本位于城区的污染企业从城市中心迁出,与此同时,随着工业企业的搬迁或停产、倒闭,遗留了大量、多种多样、複杂的污染场地,涉及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墙体与设备污染及废弃物污染等诸多十分突出的问题,成为工业变革与城市扩张的伴随产物,产生了大量污染场地(又称为“棕色地块”) 。这些污染场地的存在带来了环境和健康的风险,阻碍了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 。要解决污染场地问题,最直接方法的是场地修复 。
基本介绍中文名:污染场地修复
外文名: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
根本原因:城市化的推进
直接原因:土壤、地下水、墙体与设备污染等
特点:产生大量污染场地(“棕色地块”)
后果:环境和健康风险,阻碍发展
手段:场地修复
背景近年来,我国场地污染问题逐步凸显,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以确保环境质量和人居健康 。国家和地方越来越重视场地监管和污染场地修复,相继出台场地相关政策、行动计画等;但现有法律法规和标準体系尚不健全,且多为原则性规定,缺少详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 。其中,场地遗留、调查、修复、流转、再开发等污染场地监管法规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场地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和修复行业的发展 。
污染场地修复

文章插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我国北京、杭州等多地已先后发生数起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二次污染控制不到位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公众关注度较高,产生一定的社会不良影响 。这些事件对正在蓬勃发展的污染场地修复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同时,不能忽视修复工程本身对生态、环境和健康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2014年,环保部发布了污染场地相关技术导则和工作指南,其中明确了污染场地调查、修复、验收等工作程式、内容,同时提出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概念,但未详细阐述二次污染防治工作具体内容 。2015年4月,最新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首次将“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类别,明确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旨在通过分析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污染场地概念一般而言,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堆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处理、处置有毒有害废物,或者因有毒有害物质迁移、突发事故,造成了土壤和/或地下水污染,并已产生健康、生态风险或危害的地块,称为污染场地 。就污染场地环境而言,範围更广,可以包括场地内部环境及周边可能影响到的环境,涉及场地内部的土壤和地下水、车间墙体和设备、各种废弃物,场地周边的土壤、地表水、空气、生物体及居民住地等 。在监管和治理搬迁或遗留场地环境时,需要系统性和整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