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 四 )


李觏

文章插图
李觏他指出佛教道教叫人们出家,修身养性,身居名山,脱离尘世,原理父母妻儿,不与亲人共同生活不对他们承担任何义务,这是违反“人之大伦”的行为,一个人从小就出家当和尚道士,不事君亲,不知父母,幼小是不知其害,长大了不知后悔,年老后不知所终,这既不符合人伦道德,又于自己不利,因此是十分可悲的 。从人伦道德方面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佛教主张绝君亲,去其身,这既不符人伦道德要求又是好坏不分,是祸害自身与国家的行为 。他批判了佛教宣扬不杀生的伪善性和危害性,他指出,事实上人们是不可能做到不杀生的,如人们饲养鸡猪狗等家畜家禽是为了食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不惜其资去餵养家畜家禽正是有了人们的饲养才得以生存成长繁衍,不然就会绝种佛教以不杀生为道的说教是“夺人之食以饱无用之禽”这才是不仁之道 。他批判了佛教宣传的有鬼论,灵魂转世论 。佛教认为人死之后为鬼,灵魂是不死的,前世的因种下今世的果 。今世的因种下世的果他们宣扬“三世轮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论,他驳斥了这些理论荒谬性,指出:佛教所宣扬的人死为鬼,因果报应是培养人们愚蠢性,是欺骗,是毫无道理的 。他排斥佛道的理论根据是儒家思想他认为佛教道教的思想主张和儒家经典不相符合,用儒家的礼教排斥佛教道教的仪式,他指出由于对儒家的思想宣传不力,造成了佛教道教思想乘机而入,结果是儒学受到排斥,因此,他深责儒者的失职,失礼,而自己则反击佛教、道教的泛滥 。李觏以他的富国安民,治国救民的政治经济思想,着重揭露了佛教、道教的危害性,佛教道教的危害很多很大,主要是:培养懒惰,造就罪恶,弃本逐末,崇尚奇货,浪费财物,耗尽人力 。最终使国弱民贫,国乱民祸 。文学着作李觏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着作家 。他主张文以经世、致用为贵,所以他的文章内容比较充实 。即使是解经之作,也常常以古说今,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潜书》十五篇,即是出于“愤吊世故,警宪邦国”(《潜书序》),“以康国济民为意”(《上孙寺丞书》),纂写而成 。《庆曆民言》三十篇,更是“言言药石,字字规戒”的为民请命之作,人称“红国之书” 。这些政论文章,大胆地指责时弊,阐发己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李觏的其他散文,如书信、志铭、碑、记等,也都写得通达有识,逻辑性强,为人们所称道 。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的用世思想时有流露 。他的《袁州州学记》,起语不落俗套,立论警切,结构严谨,文笔稳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前人称他“着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范仲淹荐李觏疏》) 。“在北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间,别成一家”(《宋元学案补遗》卷三) 。诗作方面李觏还是一位诗人 。王士真在《居易录》中曾称讚李觏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关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 。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 。”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及酬和之作,但也写了不少有着充实的现实内容的诗篇 。”“根生但为松,翼飞但为风 。王侯尚可轻,道义本来重”(《寄怀》),字句质朴,语出自然,而重道义爵禄的情操,跃然纸上 。“居官无藉手,选部岂知贤?廉善虽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张评事》),揭露了当时吏治的黑暗 。由于他关心国计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也写了一些批判时政,反映农民疾苦的诗,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新”,“朱门仍奢侈,柴门转窭贫”(《村行》),“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感事》),抨击了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反映出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现实 。他在《哀老妇》诗中,写一个有儿有孙的老妇人还要改嫁 。什幺原因呢“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都不是,而是因为“徭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 。这是一种多幺悽惨的景象啊!他的诗文,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李觏集》,即据此校点 。)三十七卷,另有《外集》三卷附后 。《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人物评价李觏一生以教授为业,乡曲俊异从而师之,东南闻风至者常数千人,同郡曾巩、邑邓润甫(北宋名臣)皆其弟子 。其终生从事理学研究,所学以推明圣经为本,不泥于汉唐诸儒之说,鉴古论今,着书立言,学识渊博,成就显着 。李觏思想进步,针砭时弊,积极主张改革旧制,是“庆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 。所着大都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被当时誉为“医国之书” 。范仲淹读其所着,荐于朝,称其讲论六经,辨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着书立言有孟子、扬雄之风,并上其所着 。在李觏着述中,“《潜书》、《广潜书》、《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庆曆民言》以及《富国》、《安民》、《强兵》等策,反映了他的政治、经济、法制、军事等主张,《易论》和《明堂定易图序》(《李觏集》前言)”他的思想观点得到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赞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影响巨大,震动朝野,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时光如赤溪长流,风月与青山依旧 。然而,往事如烟,物非人杳 。风月亭,亭以人名,古往今来慕者如云 。观景凭弔,睹物思人,扼腕长叹 。骚客诗云:“惟昔有鸿儒,其甫曰泰伯 。语言妙天下,酌古漱琼液 。上排周孔大,下接苏黄席 。雄辞奋经术,异端拒老释 。构亭集生徒,此焉寄朝夕 。平芜瀰漫青,溪水迥环赤 。风月留光霁,溪山表明德 。我行购遗蹤,世远不可稽 。我诵明堂书,山亭水悠悠” 。明代邑人王材亦赋诗云“独抱遗经草满庭,竹风梧月对南屏 。桃花流水年年在,谁向寒溪面客星?”寄託了对先贤的无限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