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 三 )


李觏

文章插图
风月亭然而,宋时的风月亭不仅风景秀丽,更因此间主人而闻名遐迩,蜚声海内 。李觏,字泰伯,北宋时期着名理学家 。胡适先生称“李觏是北宋的一个伟大思想家 。他的大胆,他的见识,他的条理,在北宋学者之中,几乎没有一个对手!`````他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 。据史志记载:“李觏世居麻姑山阳,(今南城境内),己迁黎赤溪,为赤溪人 。不慕荣利,于所居赤溪庐南作‘风月亭’,读其中 。夙夜讨论文武、周公、孔子之遗文旧制与当世之务,悉着于篇” 。文章自成一家,创立“盱江书院”,故又被称为“盱江先生” 。军事思想重兵思想李觏深知军队、战争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故对军队的建设十分重视,并有具体而精闢的见解,于中可见其救世之意 。我们知道,战争是由来已久之事,亦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大事 。所以它引起中外历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的高度重视,因而从古及今都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如古希腊哲宁家赫拉克利特就认为:“战争是普遍的 。”②“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 。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自由人 。”①战争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神圣的,它可以决定人和宇宙万物的一切 。所以他又说:“战死的灵魂比染疫而亡的灵魂纯洁 。”②因此“神和人都崇敬战争中阵亡的人 。”战争中阵亡的人,是“更伟大的死”,应当“获得更伟大的奖赏” 。③就是说把战争视为头等大事 。在中国古代先皙中,把“兵”(或战争)视为国之大事,尤为普遍、突出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兵戎、战争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占重要地位的论述,真可谓史不绝书,屡屡可见 。
李觏

文章插图
李觏 用兵策略李觏力主重兵、强兵、武备,但并非主张穷兵黩武、扩张军备、耗尽民财,而是提倡建立仁义之师,用兵旨在安良禁暴,进而提出“本末相权”的治军用兵策略 。我们知道,战争是敌我交战双方的活力、实力对抗、较量,是智力、勇力竞赛、斗争 。由于战争所独具的特殊性,所以交战双方常常以诈用兵,製造假象,欺骗敌人,诱敌上当,诡诈取胜 。中国历代的典籍,兵书战策,都对“兵以诈立”,“兵不厌诈”,“兵者诡道”的用兵之策,作了论述 。对于“兵者诡道”的论述,以《孙子》为最详、最精、最确,被历代兵家奉为取胜之要道,用兵之要谋,制敌之良策 。强兵之策李觏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巩固疆士,保护国民,康阜百姓,就必须具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由其“本末相权,,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明本治军”,“富国强兵,,之策 。李觏指出,军队建设是“国之大事”,这是人入共知之事 。然而人们并不一定真正了解、认识兵的实质、职能、作用 。所以李觏说:“天之制兵革,其有意乎?见其末者曰:为一人威天下,明其本者曰:为天下威一人 。生民病伤,四海冤叫,汤、武之为臣,不得以其斧钺私于桀、纣 。”①李觏在对上述两种思想主张作了分析之后,肯定见其末者不可取,明其本者亦有所失,故应当本末兼顾,以本为先,先修其本 。后行其末,不可遗末 。李觏的“强兵之策”,“用兵之法”是“必修诸内而后行诸外 。”②具体办法则是“屯田之法”、“乡军之法”,即“兵农合一”之策 。建军思想在李觏的军事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重视富国强兵、民心向背、武器装备的同时,尤其重视军队自身的建设,而军队建设中的人与物相比较,他更重视人的作用,故他反覆强调精兵择将的津军思想,且语洋论精,颇具光彩 。李觏认为,要使国强 。兵兴,就必须选择良将,挑选精兵,这是国之所以为国,兵之所以为兵的关键 。他说:国之所以为国,能择将也;将之所以为将,能养士也 。人莫不爱身,而以身当矢石;莫不爱死,而以死卫社稷者,厚无所往也 。故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惧死” 。为国要在择将,为将要在爱兵 。人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良将爱士卒,就可以做到以身体当矢石;人莫有不考虑自己的生死,如果良将爱士卒,就可以做到以死来保卫国家,将领爱十养卒,爱兵如子,视兵如婴,就可以使将、兵共奔于疆场,为保卫国家而置生死于度外 。只有认真选择良将、精兵,做到将贤、兵勇,方可以在战争中,以一当十,战无不胜,这才是强国、强兵 。因此,将在贤不可庸,兵在勇不在多 。人物贡献思想李觏是北宋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着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论上,承认主观来自客观,因此,成为宋代哲学学派的先导,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觏还具有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他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 。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第一) 。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经济,是物质财富 。所以,他反对把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义”对立起来 。李觏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癥结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引经据典,煞费苦心地为统治者提供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 。为了拯救北宋积弱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他提出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 。李觏哲学上的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为稍后于他的王安石实行变法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準备 。由此看来,他的弟子邓润甫等人成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那就是很自然的了 。李觏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说教,认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的办法,对王安石变法有直接影响 。其诗歌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 。构思遣辞,新颖独创,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 。他在《论文》诗中写道:"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 。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 。"可见他有意避免"意熟辞陈"而力求生新,别闢蹊径 。他作诗师法皮(日休)陆(龟蒙)、以中兴诗道自命 。如《获稻》、《乡思》、《苦雨初霁》、《读长恨辞》等诗,清新可诵 。《方平》、《璧月》、《梁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江》诸绝句,王士□《居易录》以为"风致似义山" 。但集中通体完善的诗并不很多 。李觏的文章实较诗为佳 。无神论在有神论和宗教观念产生髮展之后,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无神论者则从不同方面各个角度说明了鬼神的虚幻性,揭露了宗教神学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唐宋以后的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则愈演愈烈,而反对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的斗争亦愈演愈烈,李觏在他的宇宙观的指导下对佛教道教的有神论以及各种世俗迷信等都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李觏以他的宇宙论、礼论为思想指导,从他的政治经济主张出发对佛教道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他用儒家的思想去批判佛教道教的学说,主张以儒家的礼教来代替佛教道教的宗教仪式,他从政治上经济上揭露佛教道教的危害性,说明佛教道教是祸国殃民的病根毒瘤,从而论证了根除佛教道教及其思想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