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不称帝!来个三国鼎立原因不只是妇人之仁

易中天曾讲过韩信,说他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 。也有别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 。这些说法对吗?其实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 。当然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 。
网络配图
韩信脱离刘邦自成一系的时机应该在项羽和刘邦相持,谁也无法取胜,而他正好消灭了项羽派去攻他的龙且大军,兵力大增时 。这时有两人劝说他:一是项羽派去的武涉,韩信拒绝了,这很正常,说客是为项羽的利益而来的,项羽终究是敌国 。另一人则是蒯彻(即蒯通),没有其他背景,从其说辞中看也确是从韩信的利益出发的 。
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 。其说辞要点有四: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 。”;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以原来是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为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仲、范蠡为例说明;四是时机难得易失,不能犹豫 。其逻辑性极强,所举例子也很恰当 。以韩信之智,绝不会不明白 。
网络配图
在蒯彻讲了前三点,韩信想了几天后,决定还是留在刘邦手下 。这是韩信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吗?韩信是常胜将军,决不会有需要决断时犹豫不决的毛病 。不能想象韩信用了几天时间,只是因为“妇人之仁”而不知该怎能么办 。
这几天在干什么?很可能是在考虑分析蒯彻之计是否可行 。韩信在初见刘邦时,曾为之分析项羽优点弱点,十分中肯,可见韩信绝非除了打仗不明白别事的呆子 。能为常胜将军,必然能准确地分析了解敌方将领和我方人员,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韩信会不了解刘邦吗?不可能 。蒯彻所说确打动了他,他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去考虑 。韩信一生作战从没败过,这说明他是非常谨慎的人,不是冒失鬼,不可能成功的事他是不做的 。
韩信仔细考虑后,认识到他由刘邦麾下独立出去的风险太大,不大可能成功,这样蒯彻再劝他不要失时机之类说法也就没有用了 。至于韩信说刘邦对他有恩之类的话当然没错,但在那个战乱年代,相对于人们的利欲来说,恩情的作用只是一张遮羞的薄布 。如果恩情能起那样重要作用,韩信就不会要刘邦承认他为假齐王,也不会在垓下之战前刘邦没正式封他为王他就不发兵 。没有历史记载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但是从情理上讲,这样说是最合理的 。
网络配图
问题在于当时韩信兵力那样强,似乎他想三分天下是没有什么人能挡住他的,为什么他会可能认为不成功呢?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刘邦善于“将将” 。成功的君主都应该有“将将”的能力的:能识人、用人、控制人 。这可不像易中天说的是很简单的事,从古到今能做好这些的人不多,刘邦是其中的佼佼者 。
【韩信不称帝!来个三国鼎立原因不只是妇人之仁】